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常感谢慕青松博士对“从粒间吸力特性再认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以下简称文A)的讨论和关注 ,通过此讨论以及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笔者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一些问题及概念 ,也更正了一些错误。现答复如下 :(1)关于力的矢量运算法则正如讨论指出的那样 ,在文A图 2 (a)中A、B两颗粒间的水体与B颗粒 (或A颗粒 )的接触线 (以下简称接触线 )上的每一点上的力的方向都不一样 ,按矢量来看 ,是一个圆形线上的分布力 ,这是对的。但这与原文A及其分析并不矛盾。因为 ,该矢量表面张力Ts 是单位线长度的力 ,其单位为N m。现先将文A图 2 (a)中A、B两土颗粒球心的连线简称为连线。文A中主要要运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学习了汤连生教授题为“从粒间吸力特性再认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一文 (载于《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4期 ,以下简称原文 ) ,原文与我们同期发表的题为“低含水率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及抗剪强度”一文所关心的问题基本一样 ,但在一些重要观点上看法不同。学术贵在争鸣 ,我们想就汤连生教授的文章 ,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与汤老师交换一下意见 : (1)关于力的矢量运算法则原文中公式 (6) :Ts =2πrα =2πRαsinφ ,从原文中图 2可以看出 :矢量 Ts(加箭号以示与标量相区别 )是一个圆形线上的分布力 ,且在圆形线上各处 ,矢量 Ts 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将各处方向不一  相似文献   

3.
对“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讨论的答复高树森师永坤(新疆石油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发表后,徐攸在先生撰写了“也谈碎石类土的盐渍化评价---与高树森等同志商榷”一文(简称“徐文”)...  相似文献   

4.
笔者最近学习了卢肇钧院士于1997年在《岩土工程学报》第5期发表的“膨胀力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文献[1]),文献[1]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资料发现非饱和土的吸附强度τs与膨胀力ps有线性关系,从而提出了τs的第3种表达式:τ...  相似文献   

5.
非常感谢李培勇先生对“非饱和膨胀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和关注,结合讨论稿对原文中的两个问题,答复如下:(1)微-宏观结构变形耦合参数t的确定。膨胀土的胀缩机理很复杂,其中与膨胀变形相关的因素有:集聚体弹性变形、组成粘土矿物的亲水力、粘土颗粒的电性及离子交换能力等;与收缩变形相关的因素有:集聚体的粒度分布、粘土矿物类型、粒度排列特征等[1]。为此,原文指出参数t涉及的因素较多,如“组成集聚体的矿物物理化学性质、形成集聚体的结构类型和宏观结构层次的颗粒之间排列特征等”。在一定荷载作用下的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中,集聚体的矿物成分、水溶液成分和外部环境是不变的,而集聚体大  相似文献   

6.
对“桩的承载力与刚度的关系”讨论的答复潘时声(清华大学水电系,北京,100084)笔者在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第6期发表了“桩的承载力与刚度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关系”)后,李志成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以下简称“李”文),现将几个问题答复如下。1前...  相似文献   

7.
关于“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讨论的答复王立忠(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从Biot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一致性出发,对饱和土中传播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别于国内外学者的看法。陈龙...  相似文献   

8.
“非饱和土的应力传递机理与有效应力原理”(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分析了水气交界面 (收缩膜 )、土粒与粒间水和气受力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土体中任一点三个有效应力的表达形式和其中有效应力参数的确定方法。原文引起了蒋先生的兴趣与讨论 ,非常高兴。讨论从原文的理论推导中提取“5个假定” ,并认为这些假定“似不太合理” ,“显得人为因素太多缺乏依据” ,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方法与原文作者商讨。对此 ,我们首先表示感谢 ,并提出原文作者的一些思考。应该承认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问题 ,尽管它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土力学中 ,应力应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1期发表了“非饱和土的应力传递机理与有效应力原理”(作者邢义川 ,谢定义 ,李振。以下简称“原文”)一文 ,将Bishop的单参数有效应力原理 ,扩展为双参数有效应力原理 (见原文式 ( 4) )。这一观点很有新意 ,笔者拜读后亦受益非浅 ,很受启发。然而 ,原文在进行理论推导时 (原文式( 5 )~ ( 9) ) ,采取了一些假定 ,似不太合理 ,现作讨论如下。1 原文理论推导采用的假定 ( 1)出发点 原文在给出“平面表面张力表达式”(原文语 ,相当于吸力 ) :(ua-uw) =2Ts/Rs ,及其孔隙气压、孔隙水压平衡关系图后 (原文图 1) ,直  相似文献   

10.
感谢刘利民、秦 然和陈如连 3位同志对“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和关注。笔者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讨论有利于将问题搞清楚 ,现就 3位提出的疑问 ,答复如下 : (1)首先纠正原文几处打印错误 原文图 1中“桩身沉降”应为“桩端沉降” ,图 4中横坐标单位应为“m”。(2 )顺便说明 原文 4根试桩的地质剖面如图 1。图 1 原文试桩的地质剖面示意图Fig .1Geologicsectionschematicdiagramofpileintheoriginaltext(3 )关于嵌岩桩界面的粗糙度 原文所提的泥浆护壁钻孔桩界面粗糙度差主要是指由  相似文献   

11.
对“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讨论的答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第4期刊载了唐念慈先生和陈如连先生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上发表的“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以下简称“综述”)的两篇讨论文章(以下简称“唐文”和“陈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笔者读后得益匪浅。现就两文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答复如下,不妥之处,尚乞赐教。  相似文献   

12.
杨光 《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99-103
《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了俞茂宏同志的“岩土类材料的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以双剪理论为基础,考虑了作用于双剪单元体上的全部应力分量以及它们对材料破坏的不同影响,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强度理论。本文就此提出讨论,与原文作者及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13.
笔者学习了郝哲等同志的“岩体注浆堵水的可靠性设计”(《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5期 ,以下简称“原文”)一文 ,有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yh1 关于原文的“基本事件”原文提到的“保证注浆堵水成功 (X )的基本事件有 :X1 水泥浆可注入裂隙 ,X2 扩散后达到设计注浆半径要求 ,X3满足塑性强度 ,X4 涌水量达到设计标准 ,X5~X4 +m 注浆泵运转正常等 5项 ,且不论用以上 5个“基本事件”来确定可靠性并绘制的“成功树”是否恰当 ,针对原文以上“基本事件”笔者有以下观点。(1)水泥浆的可注性X1原文X1 仅以水灰比W C的回归来确定 ,缺乏全面性。普通水泥颗粒较粗 ,其渗入能  相似文献   

14.
温晓鹏  杨庆  杨钢 《山西建筑》2010,36(18):1-2
对不同基质吸力下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的关系,得出抗剪强度公式,并讨论了抗剪强度随平衡时间变化的规律,以期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感谢温世游先生对“描述抗拔桩荷载 -位移曲线的幂函数模型”(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讨论和关注。现答复如下 :(1)模型的适应性问题。“原文”推导得到的幂函数模型 ,实际上是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的综合。当刚度指数n =2时 ,表现为双曲线模型 ;当刚度指数n→ 1时 ,表现为指数模型。因此 ,幂函数模型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抗拔桩荷载 -位移曲线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固定为双曲线模型或指数模型都不合适 ,特别在数值分析中。(2 )试验与模型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 ,试验过程总有一个物理模型与之对应 ,有时物理模型过于复杂 ,找不到合适的数学函数。当数学函数与物理过程相适应之后 ,数学模型的确定主  相似文献   

16.
对“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一文的讨论谭罗荣(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发表于本刊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探讨了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试验数据,并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无...  相似文献   

17.
感谢童小东和王玉国先生对“水泥土强度的试件形状与尺寸效应试验研究”(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与讨论,现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如下答复。(1)关于不同形状和尺寸试件强度的可比性问题原文针对搅拌桩实际钻芯取样检测质量评定中,以圆柱体试件得到的水泥土实际强度直接去评判以立方体试件得到的设计强度问题,提出了“两者在形状和尺寸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造成了以一种条件下的实际强度去检验、评判另一种条件下的设计强度,其可比性就差,严格地讲,不存在可比性”的观点,笔者不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妥,因为在原文和其它文章[1,2]中的实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形状和尺寸试件的水泥土强度客观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8.
王启智先生对笔者“岩体的压剪损伤机理及其在岩爆分析中的应用”一文提出了“关于岩石压剪启裂准则的一点讨论”,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关于原文式(6)启裂判据的严格性由原文式(5)知:①在拉剪断裂问题中,KⅠ,KⅡ对KⅠ的贡献应皆为正值;②在压剪断裂中,...  相似文献   

19.
 首先非常感谢张惠明等对“土工合成材料对路堤长期稳定性及工后沉降的负面影响分析”(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这也正是作者撰写原文的目的。对于原文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现做以下答复。(1)讨论文认为原文中公式(3)与图2结果不符,Rs应与Rm互换。另外认为讨论文中关于荷载扩散系数的定性分析自相矛盾,前面指出“荷载扩散效应系数应该是小于1的”,后面又指出“不管有无土工布,文中的荷载扩散系数都是大于1.0的”。这可能是理解上的不同。由于路肩和路中线地质条件的差异,其沉降往往不同,有的相差甚大,如原文中图3(a)所示,沉降差近2m,而实际施工时路堤顶面标高则基本上是等高的。因此,最初埋设在同一深度的土压  相似文献   

20.
该文用土力学的新概念解答了有效应力、吸力、经典凝聚力、抗剪强度、土的压缩变形及固结等等问题。在抗剪极限状态,颗粒接触点、结合水膜和表面张力收缩膜的对应项是有效应力。在绝对压强下,再没有负的土中自由水压力之说。非饱和土的吸力有4项,包括颗粒摩擦或咬合、结合水膜、表面张力收缩膜、水气不抵大气压强抗拉强度。经典凝聚力等价于初始抗剪强度,有2项,包括真凝聚力和初始摩擦抗剪强度。天然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有4项,包括膜、水气不抵大气压强自重应力、土自重应力、附加重力的抗剪强度贡献。应该用总应力模式分析土的压缩变形及固结,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应该是总应力、水分与总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