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研究2000-2010年期间上海人口郊区化态势,以及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发现上海人口分布变动模式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具体而言,单中心扩张的基本模式仍未被打破,但城、郊人口密度差异明显缩小,多中心城市结构初露端倪;外来人口郊区化仍然比户籍人口郊区化走得更快、更远,但随着核心城服务业发展,外来人口重新集聚,使得外来人口分布出现"环间塌陷"现象;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城人口增长势头仍不突出,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紧凑式的合理城市空间体系还有待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郊区化要因势利导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周一星 《城市规划》1999,23(4):13-17
从对郊区化的现象、概念、机制、利弊的认识、分析与研究入手,阐明了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对策,即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冯健  周一星 《城市规划》2002,26(1):58-65
首次利用第 5次人口普查 (2 0 0 0年 )的数据 ,结合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 ,对杭州市36年来的人口空间变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时段人口空间变动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的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郊区化发展与杭州城市形态的演化关系密切 ,它使“手状”的城市形态不断充实并向外蔓延 ,逐渐演化为“扇状”的形态 ;面对郊区化 ,传统的“集聚式发展”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也面临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城市郊区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朝林  孙樱 《规划师》1998,14(2):102-104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己经开始,文章从中心商业区衰退、工厂郊迁、郊区大型平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和远郊度假区出现等五个方面描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并就郊区化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构成的研究,揭示出以下规律(1)城市带城镇等级“金字塔”结构明显,都市区人口增长从近郊区转向远郊区,中心城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2)以金融信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以医疗救助为代表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城市经济构成的三大支柱.(3)都市区产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导,近郊区制造业和批发商业比重较高,远郊区产业体系较为独立和均衡.(4)受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影响,城市带内产居关系逐步分离,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城市郊区化的研究.本文以北京、上海、沈阳、大连为例,初步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一些特征,包括郊区化开始的时间、强度、机制、中西方的异同和利弊.作者对郊区化的概念、研究中的地域划分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人口郊区化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城郊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同时不同客运模式也支撑着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在分析国外人口郊区化背景下的城郊客运发展模式基础上,对我国大城市人口郊区化及其客运交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趋势。本文就居住郊区化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利用汉森模型,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存在着显著差别,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典型国际大城市在城市产业分布、就业与人口聚集方面的一般规律及特征,揭示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分布与劳动力就业分布关系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结构即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将会根据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不断调整,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需求变化促进就业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由此城市人口流动及规模相应发生变化,国际大城市人口总量规模及其增长也将随之变动直至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市2000年"五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揭示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结合社区案例的实证调查分析,从就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4,28(3):13-29
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而言,19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愈演愈烈,出现许多新的形式,都市区居住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郊区化发展幅度不断加大;商业郊区化趋势初见端倪;近年来私家车的发展及其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学者们最初的预料;第二住宅引起一定程度的季节性郊区化发展;郊区化进程中城市贫富分化明显,并在空间上有所体现。针对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提出若干调控的建议和对策。最后,尝试构建1990年代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婕  罗巧灵 《城市规划》2007,31(3):25-29
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02,26(1):50-54,65
以上海为例 ,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进行论述 ,指出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区、县政府和各系统协同运作。协同的涵义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了制度上的协同、目标和方向上的协同 ,也包括了政策上的协同、决策上的协同 ,更包括了行动上的协同。  相似文献   

15.
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从郊区化的概念出发 ,就郊区化的宏观背景、表现特征和动力机制对中外郊区化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部分原因 ,从而阐述了我国郊区化的特色 ;最后提出了郊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汤志平  王林 《城市规划》2003,27(5):63-67
本研究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人口发展目标 ,在深入分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 ,借鉴了国内外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特征及其经验 ,研究上海人口分布变化与布局的规律与特点 ,提出了上海人口布局战略目标和规划导向 ,以及实施上海市人口布局战略目标的若干对策 :实施旧区与郊区联动发展 ;控制中心城继续蔓延式发展 ;引导城市轴向组团式发展 ;增强郊区城镇综合实力 ;吸引中心城及农村人口落户城镇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我国城乡规划领域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基本发展情况,认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城乡规划,需要对老龄人的空间分布进行动态的、整体的研究。以杭州市区为样本,在"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基础上,应用GIS及相关模型对2000年、2010年杭州市区老龄人口密度进行计算和空间化处理。研究发现:圈层结构是杭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成指数下降;城市中心地区的老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且分布边界相对稳定;不同圈层的老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设施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