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以西安地区某实际设计阶段中的教学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热压、 风压共同作用下自然通风环境,提取空气龄、 通风效率、PMV等典型参数作为通风性能评价指标,对三种建筑结构形式(内廊式、 外廊式、 双廊式)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建筑结构形式、 通风面积因子等因素对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显著影响.在满足室内热环境稳定性与舒适性的条件下,内廊式建筑结构更适用于教学建筑.结合参数化建模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内廊通风口物理参数对通风效率的改善趋势,对内廊式教室自然通风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然通风技术中的热压通风模式,文章对常规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技术原理做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常规热压作用自然通风模式对单层建筑比较有效,同时分析了多层建筑利用该通风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多层住宅建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热压引射自然通风模式,初步探讨了该通风模式的原理、特点,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确定了该模式下的通风量要求、中和面的位置和各层通风动力大小。最后针对住宅中某典型户型做了初步的模拟分析,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证实了热压引射自然通风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热压作用自然通风新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室内通风与热舒适性研究,是暖通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采用FLUENT软件,对北京某高校学生宿舍不同楼层的室内环境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热压单独作用以及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时室内气流速度分布情况,证明在单独热压作用下高层宿舍通风环境优于低层宿舍,而风压的影响将使得低层宿舍通风环境恶化。通过分析宿舍不同的通风方式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得出3层以下宿舍不能仅仅依靠自然通风,而应结合强制送风或排风来改善室内环境品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区域通风网络模型,根据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原理,建立了热压自然通风网络模型,探讨了基本数学方程.结合算例,分析了某别墅建筑热压自然通风量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5.
自然通风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的主要手段,热压、风压是通风形成的基本条件,合理组织自然通风能够节约建筑耗能,通过分析建筑室内通风组织的措施,为建筑师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某大空间建筑为对象,长45 m、宽15 m、高16 m,在9月过渡季连续多日测试了自然通风状况下的室内温度分布,发现同一垂直方向上温度的线性化程度较好,梯度在0.2℃/m左右,且随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采用热压通风效应模型,计算了南京、武汉、重庆、广州4个不同夏热地区全年各月的热压通风量及满足基准通风量要求的最小上部开口面积与通风排热量。利用Energy Plus能耗软件模拟全年各月热压通风热舒适时数,发现广州地区具有最好的热压通风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7.
住宅建筑自然通风是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形成空气流通来达到调控室内热环境的目的,有着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势,有利于优化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居住体验。当前,利用自然通风调控室内热环境已经渐渐成为现代节能建筑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建筑稳健、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自然通风的最主要机理就是利用室内外风压与热压以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利用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住宅建筑设计中通过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变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目的。本文就住宅建筑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做出相关论述分析并试图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通风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模拟建筑室内自然通风量,若模拟通风量同时大于地方标准要求的通风量和公共建筑通风时段的热舒适通风量,则认为该建筑自然通风效果良好。以重庆某办公楼为例,对其热舒适通风量、模拟通风量、节能标准要求和实测通风量进行对比分析,基于通风网络模型的软件模拟的自然通风量与实测通风量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代表着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建筑未来的趋势。夜间通风作为进一步节能的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GB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以沈阳地区某超低能耗示范建筑为例,分别进行了全日封闭和夜间通风状态下室内外全天温湿度实验测试,并对室内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全日封闭状态下,室内热湿环境能达到Ⅱ级舒适区,通过夏季夜间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均能使建筑室内达到Ⅰ级舒适区的标准。同时室内温度最高值出现时刻较室外高温峰值时刻分别推迟了1.5 h、2 h,延长了低温舒适的时间。室内温度最高值较室外温度最高值分别降低9.3℃、9.7℃,建筑室内因日间生活所积累的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夏季夜间通风对提升室内温湿度品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通过夏季夜间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均能使该超低能耗建筑完全达到Ⅰ级舒适区的标准,并且室内温度峰值差别较小,考虑到机械通风比自然通风耗能,也会增加投资费用,因此从综合角度出发在北方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中,选用夏季夜间自然通风为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室内环境与自然通风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风的目的是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良好的自然通风组织减少对空调的利用,并及时将污染物排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热舒适方面,自然通风形成的室内热环境有利于人体舒适性。分析了生态建筑中自然通风对室内空气品质与室内热环境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建筑的室内环境的效果和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合理的自然通风,可以有效地改善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