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立明  龚恺 《建筑师》2006,(4):13-19
格雷戈·林恩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一位年轻有为的数字建筑师。通过对于他本人及他的数字设计内容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其在构建数字技术的哲学和文化内涵上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在设计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王洁  邓庆坦 《中外建筑》2021,(12):93-99
1980年代,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先后受到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解构哲学与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生成思想的影响,设计方法从对潜在关系的解构向形式生成转变,为数字形式生成方法论奠定了基础.对艾森曼与林恩(Greg Lynn)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这篇建筑短评以作者的亲身体验对上海世博会进行了交叉文化的诠释。上海是一个充满动态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回顾世博会的历史片段,思考世博会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关系,并就世博建筑如何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介入加斯东·巴什拉“地窖与阁楼” 的哲学思考,从场所营造、空间操作、形式生 成三个层面对波尔多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 讨建筑内在生成规律以及人与空间的关联 性。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均 在波尔多住宅中有所体现,形式消隐于场所、 融合于结构、适应于行为,为当代住宅的空间 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早期主要用于空间结构的建模和计算,近年来出现的生成性建筑从构思到设计、建造都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基础,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文定义了生成性建筑的概念,论述了生成性建筑的设计机制,分析了生成性建筑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朱涛 《时代建筑》2003,(5):80-86
地毯式集合住宅作为一种连续的肌理,覆盖整个基地,连续被挡土墙分隔的高低两个社区。地毯上表面构成如画的城市风景,地毯下部空间可容纳多样的城市公共活动,地毯的厚度成为私有住宅本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堡美术馆新馆的分析,剖析了德国理性主义建筑大师(Oswald Mathias Ungers对历史和文脉的理解,以及主要建筑思想,阐述了新馆与周围文脉及传统空间形式的关系,并指出Ungers设计的建筑空间不是再现历史,而是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李华 《时代建筑》2021,(3):20-26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建筑知识,尤其是建筑设计知识在现代中国的形塑.将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视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文章以从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性的讨论向建筑构图的转变为切入点,通过辨析其时建筑构图原理构筑的三种视角和观念——实体与静态、空间与感知和景构与动观,考察这一时期在回应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命题和建筑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体育建筑正在步入存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型体育建筑今后将承载更多元复合的角色。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设计策略,阐释了体育建筑艺术和技术的理性表达和相互融合的方法,提出了融入地域文脉、整合形式表现、高品质技术集成和可持续性设计这四个方面的体育建筑设计当代特征,希望为相近类型的建筑设计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共同营造理想的城市体育之所。  相似文献   

10.
从希腊、罗马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再到如今后现代的不断发展,以西欧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建筑史的大趋势,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应该是温柔对待大自然的建筑,是珍视自然的建筑。隈研吾用自己的语言,因地制宜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探索,用东方人的手法去描绘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薛力 《华中建筑》2005,23(3):19-20
从功能组织、形态构成以及文脉延续三个角度论述了浙江桐庐新区图书馆,博物馆综合体建筑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数字风景名胜区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数字地球与信息社会发展、分析风景名胜区事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数字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并从风景名胜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等几个方面重点探讨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内容组成;最后提出了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4.
Renowned architect and educator Greg Lynn describes two projects - N.O.A.H, a science-fiction film, and New City, a design exhibit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in New York - that directly ‘engage the theme of Space Architecture as the new frontier for design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 and navigation of environments with alternative gravities’.  相似文献   

15.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05,21(11):59-64
在介绍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则、对策目标、途径、构成要素、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以日本兵库县淡路岛"故乡之森"的营造为例,具体说明了利用绿化技术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原理与手法.  相似文献   

16.
陈伟 《中国园林》2007,23(1):33-40
从城市设计及园林规划角度,介绍了上海市十六铺地块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德国SBA公司的设计理念、原则要求、设计特色和研究思路。SBA公司方案对周边环境、城市空间景观、交通等进行了认真详尽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设计特点和理念。方案较好地处理了区域内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以及地块与十六铺旅游中心及老城厢的交通联系及与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Contrary to the impression given throughout this issue of 2, the future of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is not to be found in scaling down to the level of household products and fashion items. So argues London-based architect Gilles Retsin , who teaches at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While embracing transdisciplinarity and engagement with multiple scales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he sees these as evidence of a more research-based turn, rather than an abandonment of architects' key calling. Although also opening up the profession to a product rather than service-based business model, small-scale objects essentially offer a context for experimentation with new technology that then begs to be scaled up.  相似文献   

18.
For Joseph Rosa, John H Bryan Curator of Architecture at the Institute of Chicago, elegance with its ‘refined aesthetic ability’ represents a concurrent maturing of design culture and technologies. It builds on the pioneering fabrication techniques of the late 1990s, spearheaded in semi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Korea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New York by Greg Lynn, Douglas Garofalo and Michael McInturf, and the Yokohama Port Terminal by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Australasia     
Does a notion of unfolding Modernism, enriched by a broadening of the cultural mix, stand up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 Leon van Schaik cuts to the quick and questions Modernism's relevance for the antipodean itinerant condition.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Shajay Bhooshan heads up the computation and design ZHACODE group at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and is a course master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 (AADRL). Here he argues that Parametricism 2.0 has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the progressing of computational design. Assimilating the exploratory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15 years, he asserts how the next phase of Parametricism will enable a further consolidation and evolution of digit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