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是什么?是自然天成的上帝造化?还是包括植物、动物、山川河流以及体现人工意志与雕琢的艺术奇葩?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9世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伦,再到20世纪60年代未期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和今天的现代城市园林实践,千百年来,人类在苦苦地探索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2.
“环境”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释意并不相同,但都可以称为被包围的领域,人类的居住环境则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我们人类生存、沿续的外部物质条件的综合,可见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即是围绕我们的各种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指人类居住处的人工构成部份,如建筑物、交通工具、城镇、风景区等;社会环境,即人类和自然之间相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
艺术是什么?在艺术的殿堂里,我们又能收获些什么?借助葛赛尔之笔,罗丹讲述了他对艺术的观点。罗丹认为,艺术的真谛不是悦目,而是追求真实。艺术是一面明镜,使人认清自己的面目,充实人类的心魂。艺术创造了另一个世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前进,让人享受精神世界的财富。与葛赛尔的对话蕴含了罗丹对艺术精髓的领悟,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览艺术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序言     
什么是自然?我们对自然做了什么?在历史上我们如何走向自然?根据科学家和环境保护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还剩多少时间?我们怎样改变这个已建成的世界而生存下去?自然是如何形成栖息地的?我们怎样才能停止已经加速的快速破坏?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我们所处星球的状况是怎样的?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要做什么?这些是我每天要问自己的部分问题,并且我们试图在本期的《世界建筑导报》中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艺术?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们不能将话题落在什么是艺术上,要做些有意义的事,"艺术是人类沟通心灵的媒介,尤其在人类愈来愈渴望交流的时代,我们已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仅仅似艺术洁身自好,但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回避随波逐流而坚持人格的独立性,坚守信念是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艺术创造的意义与价值来自艺术家自由心灵和真诚的独白,而不是聚众效应。"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
什么是艺术?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们不能将话题落在什么是艺术上,要做些有意义的事,"艺术是人类沟通心灵的媒介,尤其在人类愈来愈渴望交流的时代,我们已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仅仅似艺术洁身自好,但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回避随波逐流而坚持人格的独立性,坚守信念是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艺术创造的意义与价值来自艺术家自由心灵和真诚的独白,而不是聚众效应。"  相似文献   

7.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6-7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两个本体论、认识论问题一直伴随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同样地,在观照眼前纷繁复杂、形态各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时,我们也会问,除了视觉表象,还有什么是这些景观的真实本质?特别是对存在于异文化之中的景观,我们获得的视觉意象、科学解释,是否就是异文化族群脑海之中的真实意象?如果不是的话,那怎样才能认识并尽可能准确地转述这种带有文化映射的景观的真实意象?  相似文献   

8.
创意自然     
正自然是没有人类干扰的事物,这也是自然的普通定义。因而,从"创意自然″角度出发就存在了矛盾,这对于君澜度假酒店项目既是挑战也是其价值所在。要做到"创意"就必须有人介入,那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有"创意"的"自然"?利用自然的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人工吗?从科学角度出发,人类不是独立的,而应当是自然的参与者。自然本身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包含人类存在的状态。人工制品不能脱离人类而存在,当然也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设计的目标是探索自然物与人工制品的两面性关系,以及以"创意自然"为核心理念的多种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9.
园林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路 《中国园林》1994,10(1):44-46
风景园林究竟是什么,从不同角度出发,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定义,但它与工业,农业是什么关系?与建筑、生态、规划、美学等学科是什么关系?它重要到什么程度?它既是自然、又是艺术,它能否被自然科学或其它艺术所替代?它历史悠久,却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它的概念在更新之中。  相似文献   

10.
当大自然赐予人类以人居的空间后,人类曾自我告诫,所取用的空间要"'法'之自然",这是不可违逆的自然法则;而这恐怕也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观点.只是这所欲"法"的自然之"道",人们该如何理解认识?日常时人们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这是大众最关注的问题,也是人居建设者乃至所有的人类都应该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阿禾 《建筑工人》2003,(11):53-53
问:十三陵、明孝陵和三江并流日前被列入世界遗产,请问什么是世界遗产?我国有多少世界遗产?答: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4类。目前我国拥有以下29个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4)
<正>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自然离不开学习,可以说学习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在谈及高中英语教学时,教师的思考方向更多是"如何教学生?"、"教学生什么?",至于"教"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和学生都很少去思考。笔者认为,如果缺乏了"目的",学习只能沦丧为"机械的活动",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学会英语呢?所以,我们不妨说"目的"才是学习的关键一步,只有明确了目  相似文献   

13.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5,(12):84-87
自古以来的人类创造,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移山填海,跨沟越壑,在所生存的这个空间里似乎已无所不能;而人类的这些创造是为了什么、是想获取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人类想清楚了吗?文化科学理论曾明确的告诉人们,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理性的世界"(参阅本丛谈之四所述).那么,这个"理性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这显然不仅是一个"文化"(Culture)的问题,也应该是"建筑"(Architecture)的问题.因为这个"理性的世界"是文化的、是人类创造的有别于自然世界的"空间",也是建筑的、由人类创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围合构成的"空间".而当这个"空间"被文化的人类认为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时,是否在建筑上也确是一个"理性的(空间)世界",这恐怕非是一般的建筑科学理论所能回答的.然而,这又是人类创造"建筑"所必须给以明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然进程和形态的控制: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地开发自然资源和转化自然形态被视为高度"文明"的;而顺应自然力量和利用自然过程则被看作是"原始的"。到目前为止,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并且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城市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现代化"形式,自然过程和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控和依赖于人工设施  相似文献   

15.
人曾经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分化后,人就变成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力量,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二者不能独立存在。人造物世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人造物世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是人对自然的模仿并且通过艺术创造来设计实现的,是人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自然-人造世界"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在人类经历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以人造物世界为中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以自然为中介"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造物世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日渐退化,环境祸患正威胁人类。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设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因其固然,顺其自然——《庄子—养生主》绿色设计是当今大行其道的热词。在这股浪潮下,建筑自身的需求反而被忽视,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被绿色,被环保"。绿色设计已然从技术手段的本身,跃身成为了评价建筑优劣的首要标准。我们不禁要问:也许世界需要改变,但我们是否应该先弄清楚改变是为了什么?改变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我们以为"因其固然,顺其自然"才是设计之本,也是绿色之本。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东西,当它们出现时,没有人能定义它到底是什么,往往是在几十年、上百年后的回望中,才发现这些东西改变了历史的发展、人类的世界观,或是我们对于美的意识,才会定义它为艺术或是其它的什么。"《建筑实践》(AP)team Lab由如此多不同领域的人才组成,他们之间怎样相互沟通、推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展览时间_2020.02.22-2020.10.25展览地点_笛洋美术馆当下人工智能(AI)形式中的无形的机制是什么?人工智能正如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领域?我们当如何定义人工智能?我们怎样预示人类的未来?随着科技创新持续塑造着我们的身份和社会,作为人类的意义或者继续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该问题已经成为了热烈讨论的话题。笛洋美术馆利用靠近硅谷的优势,通过艺术的视角来探讨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董灏  蓝冰可 《建筑创作》2012,(4):142-155
变化、持续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明智的决策往往出自对世界未来发展变化的关注与反应,而不仅仅是世界现状的响应。艾萨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Facebook、微博、网上购物、网上交友……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内,当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概念被革新后,我们是否应该去思考如何度过每天我们最有效的8小时工作时间呢?21世纪的办公应该是在什么环境中呢?我们如何能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