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前召开的全国大城市第四次村镇建设研讨会指出,我国大城市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郊结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规划意识淡薄,缺少全局观念,受眼前利益与局部利益驱动,乱占乱建现象较为严重,城市意识较差,缺乏长远观念,建设水平不高,与城市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管理不力,指导不及时,监督执法力量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大会建议在今后应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城郊结合部的优势,克服矛盾,努力搞好现代化大城市村镇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前,武汉市进入了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管理重新整合的新阶段,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在此背景下,武汉市积极探索和实施城乡规划统筹战略,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远城区的规划统筹管理。同时,针对远城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体制制约,提出建立"市区协同,规土合一,垂直管理,过程控制,城乡覆盖""4个主干体系+2个支撑体系"的城乡规划统筹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体育发展重点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侧重于独立占地的大中型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的既有体育专项规划的编制已经不能适应体育设施多系统建设管理的特点和设施综合设置的趋势。这种特点和趋势在土地资源稀缺的超大城市中尤为明显。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建设打架,规划实施性差等问题。探索超大城市体育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内容、指标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规划方法,提高超大城市体育专项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性。  相似文献   

4.
城乡规划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即将发布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民规划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和修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认真总结《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的经验和问题,抓紧做好《城市规划法》的修订工作。各地要加强地方城乡规划法规建设,使城乡规划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设市城市都要制定详细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和重要地段要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要赋予…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未来五年要坚持"和谐高效、服务民生、节约资源、科学决策"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五项发展策略。为了推进大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绿色、节能、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就加强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的科学分配与管理对于整个城乡的规划设计工作以及建设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及规划工作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还受到了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建设中出现的土地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尽管"卧城"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世界各地仍规划和建设了很多"卧城"性质的新城。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时期,也在大城市圈郊区建设了一批"卧城"性质的新城。本文以日本多摩新城为例,基于城市政体的视角,分析了新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及关系,回答了为什么会规划和建设"卧城"的问题,并总结了日本"卧城"建设的机制。研究表明,建设"卧城"是日本中央政府的意志,其直接目的是解决大城市圈中心区就业人口的居住问题,但根本目的是支持大城市圈中心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而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卧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最后,通过与我国"卧城"开发模式的对比,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海青 《江西建材》2014,(14):10-10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背景下,我国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模式已经成形,然而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重点就目前我国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已经达到了发展的巅峰。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中小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工作,安徽省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也已经是迫在眉睫。对于安徽省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许多地方政府的官员和领导并没有较好的认识以及行动措施。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的经验以及参考文献,介绍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含义以及意义,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存在问题,最后总结出对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形成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阶段的规划编制体系,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城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而国外常见的概念规划(也可称之为战略规划)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竞相采用的新规划形式。概念规划所具有的多学科综合平衡、侧重于发展方向研究以及具有动态性而非静止等特点,非常适宜用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这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借此引入竞争性的思路进行比较,以求得发展建设城市的真经,同时也是我们步入市场经济之后,规划工作者的无可奈何但又明智的选择。当市场已取代计划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大量…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策划研究——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汤海孺  顾倩 《规划师》2009,25(5):10-16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渠道。布展策划是城市规划展览馆工作的灵魂,在展览内容的选定上,应着重体现规划与城市、建筑、生态、文化和市民的关系,要掌握全面性与典型性、专业性与通俗性等原则;在展览方式的选定上,应遵循针对性、新颖性等原则,可选取的方法包括中性的独立展示法、个性的场景展示法和趣味性的互动展示法;在展览内容的组织上,应把握有序性和统一性原则,采取线性序列组织和非线性序列组织形式;在人员组织上,应具备总负责人、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和备专业策划人员。  相似文献   

12.
人本规划体系的建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阎魁 《规划师》2008,24(9):99-103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的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为城市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实践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行为方式。基于此,通过人的活动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成,以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融合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建构城市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科学性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建立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有利于城市规划为和谐社会建立基础,为创新城市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介绍保定市史庄村改造规划设计,提出小区规划中应重视人们对交往空间的需求,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探索高校交往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周雪峰 《华中建筑》2009,27(6):82-85
首先对我国高校交往空间基本状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概括地介绍了适应性设计的基本理论思想后,从原则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交往空间适应性设计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并从整体规划、步行交通系统、空间系统设计出发,深刻分析高校交往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式,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我国居住小区规划建设的若干特征,提出将居住小区地下车库向社会开放,利用其车库停车、交通通行等资源改善城市交通;借鉴实例中的“双层城镇”、“地下公共交通层”等相关经验,在城市规划、道路安排以及地下车库的具体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赵航 《规划师》2006,22(4):61-63
城市中心区管理理论是管理学、营销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为城市中心区在新的区域竞争背景下实施功能规划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我国城市中心区规划应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城市中心区管理组织,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心区核心企业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分析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内外部背景,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让总体规划更有用.从国家、城市、各方主体和规划部门四个“用户”视角分析,提出其作用分别是:“落实中央精神的顶层设计,统筹全市工作的施政纲领,协同各方利益的沟通平台,实施建设、管控的法定文件.”为此,要转变规划理念、承接国家责任;实现统筹规划,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一张蓝图”;推进规划统筹,建立规划编制与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规划统筹空间资源保护与建设;明晰政府/市场的事权边界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边界,优化刚性内容传递,推进存量用地盘活.  相似文献   

18.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9.
Current village planning in China, which mostly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from urban planning, is a rational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elite decision-making, resulting in many problems. Essentially, planning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multiple actors under certain social context. Since actors and their behaviors in villages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ities, leading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ssumptions and prerequisites, village planning paradigms are prominently distinct from urban planning paradigms.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argues that village planning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ve planning based on endogenous order, referring to the paradigm development course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and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villages. In conclusion, it stresses that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focus on social network and promot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sensus-building, and accordingly planners should adjust their role.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land-squeezed Singapore. Like surface planning, the plann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should also incorporat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Underground space can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if the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etc., are coordinated. Subsurface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surface development plans, since surface development could affect the optimized use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Bukit Timah granite. Site selec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 the planning stage of a cavern project. It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geologic, hydrologic, environmental, psychological, surface development,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A computerized tool that is founded o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latform is needed to collect and analyse all of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selection of a cavern s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