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口的高密度聚集是亚洲城市的重要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但是在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丰富复杂和类型多样化的现象背后,其核心空间结构却表现出一定的组织逻辑和形态规律,可以凝结提炼出相应的空间原型.通过对亚洲200个典型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与梳理,揭示其非均衡性、自适应性、演替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并凝结城市中心区在演替过程中形成的四种空间结构的原型范式——单核结构、圈核结构、轴核结构和极核结构原型,以及在不同空间形态下衍生出的各种亚结构原型.在此基础上,剖析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原型演替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形成阶梯状的演替过程、垂直脉的演替模式、螺旋式的演替趋势,以上构成了亚洲城市中心区演化升级的基本框架.旨在全面解释中心区的结构原型与演替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大量青年人口的涌入将显著影响城市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进一步对城市人口管理及公共服务产生巨大挑战,而目前关于青年在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剖析青年居住空间集聚现象及其影响,讨论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供帮助。研究表明:杭州市青年在城市核心区边缘高度集聚,将对托幼、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产生巨大、波动、难以匹配的需求,给政府造成沉重的建设压力。基于此,提出从动态演进的视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反思极化开发模式、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扬  杨俊宴 《规划师》2012,28(3):74-79
城市中心区是核心服务职能空间的聚集区,根据服务职能空间在中心区范围内的离散程度,可将城市聚集模式分为高度聚集、适度聚集和均匀聚集三种。研究利用洛伦兹离散曲线分析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职能空间分布问题,得知其在职能支网结构的进阶力、服务职能的市场竞争力和局部地段的聚集引力的驱动下,其服务功能区主要以围绕聚集的匀散发展模式、匀散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和匀散条件下的聚集配套模式分布和发展。这一推导过程及其研究结果为中心区服务职能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理论,从而推动了中心区的升级和转型。  相似文献   

4.
黄逊 《城乡建设》2011,(6):36-37
一、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从空间格局看,城市是由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结构,是人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般是首先形成一定的凝聚核,然后沿着最有利的发展轴线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域空 问格局系统。但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又有各自的规律。中小城市由于本城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现实状况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在空间格局演化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泳 《城市规划》2003,27(1):83-89
选择历史名城苏州的商业中心区为案例 ,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进行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 ,探寻其演化机制。指出 ,苏州商业中心区的形成、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是个因素复杂的动态过程 ,并与整个古城的城市形态演化构成一个互动整体 ;商业中心区的演化和城市的道路交通结构总是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冲突和相互建构之中 ;商品流通的功能性质决定了苏州商业中心区演化的总体特征 ;公众活动是商业中心区演化的持久动力 ;交通工具变迁是影响商业中心区演化的重要技术因素。并从规模容量的控制、建设周期的调整、公共环境的完善、交通工具的引导几个方面对今后的更新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算南京等城市中心区发展过程,发现了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与用地强度指标增长的空间波动拓展现象。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波动拓展的深层次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区"规模-强度"交替拓展模型,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心区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其空间发展机制,使中心区交替处于外部扩张期与内部填充期,并表现为用地规模、用地强度两项指标的周期性交替增长。新街口中心区1978-2013年形态发展数据的量化实证研究证明,中心区空间规模的波动拓展与社会投资存在明显的互动规律。该拓展模型的运作可以解释为"溢出-回波"空间博弈、"收益-成本"经济博弈与"市场-政策"政策博弈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据此可为把握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化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旧城商业中心区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通常以其环境质量、空间特征、格局形态及其反映出的文化素质为主要参照物来评价一座城市,因此许多城市选择将其作为主要突破点来进行旧城复兴。研究通过对旧城商业中心区更新实践及其整体性更新内涵的分析,以南宁市朝阳路商业中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体性更新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旧城商业中心区整体性更新寻求适宜的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空间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在距城市中心30km范围内表现出就业分散化特征。就业分散化程度最高的是制造业,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就业分散化趋势。就业分散化的同时,北京都市区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增加,且就业集聚中心明显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分散,外围地区出现新的集聚中心,整体上就业中心集聚就业的水平有所提高,显示北京都市区的就业分散化并非"一般分散化",而是分散化的集聚。同时,就业集聚中心的平均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外围新的就业集聚中心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显示就业的分散化集中伴随着专业化集聚。并且就业集聚中心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专业化地域分工格局,外围地区的就业中心大多专业化于就业分散化的行业部门。  相似文献   

10.
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是指在城市中心地区中,由公共设施主核与亚核体系及其扩散圈层、轴环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地区。文章在研究国内典型中心区的基础上,从形成机理方面剖析其源于城市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与分离效应的空间叠合,提出由于圈核结构模式兼顾了城市中心的趋中性和特色功能的边缘性,从可以实现多核中心区在内部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进而提出圈核结构中心区发展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冯健  周一星 《城市规划》2003,27(5):55-63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通过与 1 980年代情况的对比 ,剖析了 1 990年代以来北京市总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市域、各圈层地域、各区县等不同地域层次上的分布及最新变化趋势 ,以求对新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有所裨益。文章最后还综合了对北京、上海和杭州的最新研究成果 ,讨论了 1 990年代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胡洋  金笠铭 《城市规划》2006,30(10):56-59,I0001,I0002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大多与风景名胜区当地居民有关。目前我国众多风景名胜区尚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一举一措必然牵动到居民的利益,简单化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即针对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的5个主体入手对其进行探讨,提出整合规划的概念。同时以庐山为例,从居民入手,通过社会分层、居民参与等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社区整合规划解决居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围岩切应力与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岩爆事件的空间分布、TBM掘进隧道的围岩稳定及超深井井壁稳定等问题的分析表明,静荷载理论在岩爆研究中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对于钻爆法开挖的硬岩隧道,岩爆应该是处于非均匀应力状态的围岩在爆炸加载波、卸载应力波及岩爆应力波多次扰动的情况下,裂纹发生大规模瞬时动力扩展的结果,这可以概括为岩爆的岩石动力学机理。卸载扰动在已开挖围岩表面附近将产生P波、S波和Rayleigh波,对围岩扰动最大的是P波和Rayleigh波。P波和Rayleigh波的性质、分布及衰减规律可以较好地解释地应力量级对岩爆的控制及岩爆事件的空间分布等。  相似文献   

14.
速凝类浆液的双液混合注浆方式及其黏度时变特性导致浆液扩散区内黏度空间分布不均匀。基于此,认为速凝类浆液流型为具有黏度时变性的宾汉流体,研究其在静水条件下水平裂隙中的注浆扩散过程,建立恒定注浆速率条件下考虑浆液黏度时空变化的水平裂隙注浆扩散理论模型,推导浆液扩散区内的黏度及压力时空分布方程,进而得到注浆压力与注浆时间及浆液扩散半径的关系。通过与不考虑黏度空间不均匀性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说明考虑黏度空间不均匀的必要性。通过在数值计算模型中预定义黏度空间分布函数,实现了考虑黏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裂隙注浆数值模拟。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三者的对比,验证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以期为实际注浆工程中注浆参数的确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5,他引:17  
采动岩体裂隙网络发展规律和定量描述是当今矿山开采沉陷学科中基本的有其重要的难题之一。借助相似材料模型实验,模拟了采动岩体的裂隙分布状态,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采动岩体裂隙分布的自相似规律,继而研究发形裂隙网络随着采宽增加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动岩体裂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用分形维数可以综合描述采动岩体沦程度,随着采 增加,导致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出现升维现象。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olo dwellers’ housing issues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housing studi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ir domestic spatial need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lsinki Metropolitan Area (HMA) where dwelling sizes have decreased rapidly. A critical stance towards the trend of constructing small one-room apartments and related norm deregulation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dwellings should be at least 50?m2 and contain more than one room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of space experienced by solo dwellers (N?=?1453). Emphasizing the perspective of housing design, th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floor plan design by focussing on apartment types and sizes in relation to kitchen types and the experienced shortage of space. All in all,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solo dwellers’ domestic spatial needs are more diverse than expected based on their household size and related public discussion on urban housing.  相似文献   

17.
主厂房空间框架中考虑楼板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一套在空间框架中考虑楼板刚度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使用该模型分析比较了平面框架、不考虑楼板的空间框架和考虑楼板作用的空间框架三种情况下梁、柱内力的差别,从而论证楼板及框架的空间效应。将有限元模型计算所得的楼板内力分布与常规设计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考虑空间框架与楼板联合作用后对楼板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声发射定位检测技术,对混凝土材料在三点弯曲断裂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观测.通过给出的声发射事件的位置熵函数,可以对这种空间演化规律进行定量描述.结合三点弯曲实验,对声发射空间演化规律同临界断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试块在三点弯曲过程中,相应的声发射过程的空间自组织程度,随着应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声发射空间位置熵的急剧下降,预示着宏观断裂的来临.  相似文献   

19.
以昆明市五个城区为研究区,收集了2012~2016年的住宅用地地价交易数据,利用Arcgis10.0软件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半变异函数分析,测算其Moran’s I指数、Local Moran’s I指数和块金系数来分析其全局自相关性、局部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昆明市住宅地价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住宅地价高值与高值聚类,低值与低值聚类,具有局部空间集聚性;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在一定范围内空间异质性随着样点间距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王德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1,25(10):6-14
运用上海市第二次交通调查的相关数据 ,从上海市消费者购物出行角度对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具有等级序列明确、空间分布不均和强中心线型结构的特征。一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 ,二级商业中心(准市级商业中心 )四川北路 ,三级商业中心 (次商业中心 )静安寺、人民广场、淮海中路 ,四级商业中心 (区商业中心 )沪西体育场、国际展览中心、上海电视台、豫园、杨浦体育场、虹口体育场、和平公园、徐家汇、五角场构成等级结构清晰的四级商业体系。研究还揭示了徐家汇地区有成为准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在浦东、彭浦与闸北地区交界区域、杨浦地区有潜力形成次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