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4榀1/2.5比例单层单跨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填充墙砌块强度、轴压比以及墙体拉筋间距等对该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承载力、层间位移角、位移延性、耗能能力以及刚度退化。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墙体部分先于框架部分破坏,且框架的破坏机制符合“梁铰机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耗能能力良好,具有较强的抗倒塌能力;随着填充墙砌块强度的降低,结构承载力下降,位移延性系数增大,初始刚度减小且刚度退化速率降低,结构破坏时层间位移角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增大;增大轴压比使结构承载力提高,位移延性系数下降,初始刚度明显提高且刚度退化速率上升,结构破坏时层间位移角以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略有降低;减小墙体拉筋间距使结构承载力及位移延性有所提高,初始刚度增加,但刚度退化速率基本不变,结构破坏时层间位移角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增大。  相似文献   

2.
结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重要性,通过查阅国内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相关文献,对国内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总结,进而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试验主要以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为切入点,以构成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的两个主要因素:硅灰及混杂纤维,将框架主要受力部位按照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及掺入不同比率的性能增强材料,着手进行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对框架模型的自振频率、结构等效刚度、结构阻尼比、结构振型、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进行分析。采用层间变形作为评估指标,对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性能增强材料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了关键部位的震害,弥补了再生混凝土延性不足,易开裂的缺点。研究表明,性能增强材料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良好的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再生砌体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设计了1榀再生混凝土框架和2榀再生砌体填充墙-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纯框架试件及带填充墙框架试件均为延性破坏,填充墙沿框架平面对角线区域破坏较为严重,梁端与柱端先后出现塑性铰,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概念;带填充墙框架相比纯框架峰值承载力提升80%左右,平均位移延性系数大于6,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带填充墙框架在加载前期耗能能力强于纯框架试件,后期因填充墙破坏而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极限位移较小,耗能能力弱于纯框架试件;轴压比越大,带填充墙框架峰值荷载后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下降越快。基于现有等效斜压杆理论对试件进行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Klingner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好。合理布置的填充墙可作为结构抗震的第一道防线,性能点处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的振动台试验 ,实测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的动力反应以及破坏形态 ,提出了保证结构良好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和刚度比控制范围。还给出恢复力模型及其特征点的取值方法 ,可进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塑性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6.
两层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拟动力试验方法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1975年提出的,它综合了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和时程反应数值分析的特点,来实际模拟结构损伤、刚度变化产生的非线性行为,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一榀由钢管混凝土柱和组合楼盖经由半刚性连接构成的组合框架1/3比例模型的拟静力、拟动力试验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此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恢复力特性和耗能性能;其中输入的地震波先采用ElCentro波,后采用Kobe波,模拟结构经历不同的地震作用。实测显示:累积损伤导致结构底层刚度的较大弱化,结构基频下降;钢管混凝土柱屈服,角区混凝土开裂,结构呈现较好的变形延性。本文还根据实测结果建立了一个预测组合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性能的分析模型,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实验和计算表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借助于已有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拟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理论计算可以得到与实际试验较为吻合的结果,混凝土开裂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和组成材料的非线性性质是结构表现非线性性能的主要因素,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和ANSYS程序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是可行的。从ANSYS的模拟结果中,还可以分别获得试验过程中难以直接得到的混凝土(特别是混凝土开裂后)和钢筋的应力分布及其随侧向位移的变化曲线,模拟计算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混凝土框架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与结构整体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结构分析提供更为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孙跃东  肖建庄  冯英攀 《工业建筑》2006,36(Z1):352-357
结合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借助于已有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理论计算可以得到与实际试验较为吻合的结果,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和ANSYS程序对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以100%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制作1榀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观察试件受力的全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性能和刚度退化等各项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框架在设计方法上满足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等抗震设计要求;框架滞回曲线对称,呈现出比较饱满的梭形;框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变形性能良好;破坏位移转角大于1/38,抗倒塌能力强;破坏时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243,耗能充分。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筋再生混凝土梁框架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应用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之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榀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滞回曲线、延性及耗能等的分析,得到骨架曲线中各特征点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ORIGIN8.0软件拟合得到考虑各类参数影响的无量纲化骨架曲线模型,进一步回归分析提出卸载刚度和再加载刚度退化规律,最终提出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的恢复力模型。将实测骨架曲线与恢复力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将再生粗骨料轻质墙板内填至柔性钢框架结构中,通过对4榀单层单跨1∶3缩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研究了节点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及再生混凝土墙板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可行性,并对结构的内力分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墙板在增加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同时,能缓解梁柱节点的转动变形,改善节点受力;内置墙板后,结构的承载力提高140%,初始刚度提高330%~360%,位移延性系数为2.44~3.28,层间位移角为0.02rad时,承载力退化系数仍大于0.8,表明该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同时,内填取代率100%再生骨料墙板的试件比普通混凝土墙板试件屈服荷载提高22%,而峰值荷载基本一致,表明墙板与柔性钢框架组合后结构的整体性能退化较小,可以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使用;结构中内填墙板承担的水平剪力较多时,钢框架承担的倾覆弯矩较少。  相似文献   

12.
钢-混凝土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有的12层标准钢筋混凝土框架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为基础,设计并制作一个12层钢-混凝土竖向混合框架(上部4层钢框架,下部8层混凝土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通过对加速度和位移响应的测试分析,实现对竖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 钢-混凝土竖向混合框架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抗侧刚度沿竖向突变将引起上部钢框架与下部混凝土框架相交节点转角增大,由此引起上部钢框架刚体变形明显,相交节点的转动也引起相应梁端转角增大,相应位置弯曲破坏严重;当场地的特征周期与上部钢框架的基本周期一致时,上部钢框架的加速度响应将达到极值,若此时结构的抗侧刚度沿竖向突变,则上部钢框架的位移响应也将严重放大。与标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钢-混凝土竖向混合框架结构的钢结构楼层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均不同程度大于标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应楼层,而下部混凝土结构楼层的响应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课题组前期有关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EC-RAC)基本材性、构件等试验结果,设计并制作了一缩尺比例为1:4的3层含有多种类再生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双向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该框架结构模型的自振频率、阻尼比、结构振型、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层间位移角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C-RAC相较于普通RAC能够较好的控制裂缝的出现与发展,从而改善结构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随着地震烈度的逐渐增加,结构损伤累积,自振频率逐渐降低、阻尼比逐渐增大、加速度放大系数亦逐渐降低、位移幅值逐渐增大,同时位移幅值的曲线形式与结构第一振型相近,表明结构振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模型经历了七度多遇至八度罕遇各地震作用后,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规范[12]中所规定的1/50,上述试验结果均表明,所设计的RAC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完全满足规范[12]中的要求。最后,参考《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文献,同时考虑各阶段试验现象,建立了能够应用于实际RAC结构震后破坏等级定量评估的5级划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相似性分析计算,设计加工了比例为1∶4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缩尺模型,开展了模拟地震振动台动力试验研究。采用4种不同强度的水平地震作用进行单向、双向以及三向地震波激励,测试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通过结构在各级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内力等动力响应分析,探究了CFRP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激励作用的增强,结构自振周期不断变长,从7度多遇地震作用到8度罕遇地震作用,X向增长54%,Y向增长60%,说明结构模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结构刚度不断退化,变形增大且出现局部混凝土压碎破坏。但结构模型在经历加速度峰值为0.788 g的罕遇地震作用后,仍未发生倒塌现象,且最大层间位移角值小于1/50,表明结构模型具有良好抗震性能,可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水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框架的抗震性能,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建模方法和本构关系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框架进行了破坏模式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填充墙对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填充墙的应力分布主要是沿斜对角的受拉应力,在填充墙的角部区域应力较大,中部区域砌块发生滑移错动。在试件的加载过程中,加载初期,填充墙对框架的承载力影响较大,在加载后期,由于填充墙发生破坏,填充墙对框架承载力的贡献减弱,但填充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框架的整体变形,延缓了框架柱柱脚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6.
地震作用下,结构会遭受损伤.为了对结构进行损伤评估,本文基于经典塑性模型与连续损伤模型,根据广义应力空间塑性力学确定塑性变形的演化法则,建立了一种塑性损伤模型,用来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将塑性损伤的本构关系运用于在两端具有塑性铰的梁模型,模拟框架结构的梁柱.同时该模型的损伤指数可以确定结构各单元和整体的地震时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响应规律,实施了该桥型的振动台试验,按刚度相似关系,提出了将模型材料单一化的截面刚度转换公式;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烈度等级下,拱肋各显著截面的应变反应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片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高宽比、竖向压应力以及普通混凝土构造柱与再生混凝土构造柱墙体对比试验,分析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破坏形态、滞回耗能性能、变形性能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同时对比试验结果与现行国家规范相关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9.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有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为分析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对2栋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多种地震波输入下的两类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进行了对比.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