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刊  
   《华中建筑》,2007年第2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刊~~    

2.  “重构”经典——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建造教学实践研究  
   钟冠球  宋刚《新建筑》,2011年第4期
   阐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造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方法:从形式的逻辑出发,通过数字的方法将经典重构。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详细介绍了数字Team X工作坊和三维曲面屋顶结构系统研究两个建造教学研究案例。    

3.  艺海梦探德艺双馨——记邓其生教授  
   公晓莺  李绪洪《南方建筑》,2009年第5期
   本文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邓其生教授的作品风格及其人生经历,从业50年来教学、研究、创作的主要成就,以及他对建筑创作、历史建筑保护的观点.    

4.  艺海梦探德艺双馨——记邓其生教授  
   公晓莺  李绪洪《南方建筑》,2008年第5期
   本文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邓其生教授的作品风格及其人生经历,从业50年来教学、研究、创作的主要成就,以及他对建筑创作、历史建筑保护的观点.    

5.  数字建构学的可能性  被引次数:1
   宋刚  钟冠球  肖明慧《城市建筑》,2010年第6期
   本文简单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建造方面的实践,并提出数字建构学的可能性。    

6.  知行合一——榫卯木构体手工建造实验  
   韩晓峰  陈薇  马里奥·林克《新建筑》,2019年第3期
   文章总结了2017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瑞士高等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国际联合木构设计营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课程基于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兴趣,选择了手工加工为主的木构设计主题。接着,详细介绍了我国传统木构榫卯节点的类型,以及瑞士高等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基础教学中的图解静力学原理,并将这两点作为本次设计工作营的主要学理基础。最后,详细展示了六个小组的设计成果,并重点图解其中一组设计作品的静力学原理。    

7.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优秀作品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优秀作品    

8.  导读  
   冯江《建筑师》,2011年第4期
   至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Team 10的思想和部分成员的作品就已经陆续被介绍给了中国内地的建筑学人们,但是,由于Team 10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大陆建筑活动相对停滞,资讯较为封闭的时期,对Team 10的了解总体上并不深入。在大多数中国建筑人习惯谈论建筑流派、风格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对以这种方式讨论建筑的Team 10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一直比较模糊。    

9.  黄埔临港商务区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回顾  被引次数:1
   苏平《南方建筑》,2010年第1期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环境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黄埔临港商务区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进行回顾,介绍中外合作的设计成果,分析工作坊模式在教学和学术交流方面的特点,总结其不足和经验,以对未来的联合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10.  KOMOREBI——2010湖南大学DAL+ZHA|CODE工作营的建造实践  被引次数:1
   胡骉  杜宇《城市建筑》,2011年第9期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从2009年开始,以数字建筑实验室(DAL)为核心,与ZHA|CODE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主办多次主题丰富的数字建筑工作营。本文对2010年度双方联合主办的HyperThreads数字训练营的具体进行介绍。    

11.  华南-都灵理工大学联队 长屋计划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8年第15期
   正1.团队介绍华南-都灵理工大学联队为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组成的队伍,"长屋计划"是双方共同的智慧结晶。据了解,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团队成员中,包括在城市设计、绿色建筑研究、节能技术运用等方面的顶尖指导教师以及来自建筑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电力学院等多个学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都灵理工大学作为意大利和欧洲最知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在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工程技术领域享有国际    

12.  纵横结合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苏平  辛颖《高等建筑教育》,2019年第28卷第1期
   数字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设计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如何有效整合,也是当前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持续探索的热点课题。文章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纵横结合"为特色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该体系通过"纵向"的进阶式数字设计主干课程和"横向"的融合式数字设计专题训练,实现与原有设计教学体系衔接与适应的具体模式和实施经验,以期为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13.  光的信念水的情怀——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创作随笔  
   肖大威  陈昌勇《南方建筑》,2002年第3期
   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庆五十周年,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广东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创立七十周年的庆祝日。为纪念这个对岭南建设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了广大教职工、校友和研究生,拟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在全国许多杂志上开辟专栏。展现今日岭南建筑人的研究创作,促进岭南城市与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我们衷心祝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创新,再造辉煌,为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4.  科技园林 生态网络——东南大学江宁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  
   何镜堂  丘建发  刘宇波《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10期
   20 0 2年 11月 17日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庆 5 0周年 ,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广东襄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创立 70周年的庆祝日。为纪念这个对岭南建设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了广大教职工、校友和研究生 ,撰写了一组学术论文 ,展现今日岭南建筑人的研究创作 ,促进岭南城市与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我们衷心祝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创新 ,再造辉煌 ,为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5.  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纪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建70周年  被引次数:1
   袁培煌《新建筑》,2002年第5期
   今年11月17日是华南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日,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广东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创立70周年的庆祝日。为纪念这个对岭南建设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广大教职工、校友和研究生,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在全国多家杂志上开辟专栏,展现今日岭南建筑人的创作、研究,以促进岭南城市与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我们衷心祝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创新,再造辉煌,为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6.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  
   《新建筑》,2010年第3期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12月10日~12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本次会议语言为汉语和英语。现针对会议主题及四个分论题公开征文,热忱欢迎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踊跃投稿、莅临会议。    

17.  孙一民工作室体育建筑专辑  
   《建筑创作》,2012年第7期
   本期杂志主要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工作室最新的体育建筑设计作品,纵观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孙一民工作室的设计实践始终伴随着对中国体育建筑建设现状的持续观察、深入研究与冷静反思.尽管他们在新世纪中国各大城市的各类"体育大事件"中获得不少设计项目,并成功实现了有品质的建筑作品.但他们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在大事件过后,梳理中国体育场馆建设的利弊得失,试图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建筑技术的具体应用.    

18.  民主进程中设计的迷思——以市政广场为例  
   魏成《规划师》,2002年第18卷第9期
   ~~民主进程中设计的迷思——以市政广场为例@魏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19.  国内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3年第6期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哈佛讲学应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院士,日前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作了题为《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何镜堂清晰阐明了中国当今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挑战,通过重点介绍他主持设计的、对中国建筑发展影响深远的数个作品,阐述了他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两观三    

20.  汪奋强  
   汪奋强《世界建筑》,2018年第5期
   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三室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教授领衔创立于2003年,工作室现任室主任汪奋强来自华工建筑学系93级。团队绝大部分技术骨干由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组成。秉承母校务实、包容的学风,华工设计院工作三室建筑师们是一个简单而质朴的团队,坚持做有价值而不仅是有产值的设计,坚持不断精进自我完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