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Team 10的研究,来寻求理解CIAM和当代建筑师的成败原因。Team 10成员理解世界的自由心智和实验性、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团队成员在教育和实践中的研究和建议,有助于回答当代中国所面对的建设问题。他们从1960年代就开始关注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关系,有助于处理当前的城市环境和自然文化景观问题。  相似文献   

2.
施瑛  孙一民  潘莹 《建筑师》2011,(4):83-87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Team10并不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学术组织。Team10中的建筑师们各自独立开业.建筑理念也不尽相同.但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质疑这一共同目标.使他们凝聚在一起。Team10提出的各种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论至今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Team10在三十多年的活动时间里.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批判性、独立性、包容性,已成为Team10小组的根本精神所在。研究与学习Team10的精神.对于反思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改变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理论浮躁而又空洞的现状.促进中国建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虹 《建筑师》2011,(4):92-97
Team10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活跃在西方建筑界的组织,它的主张曾对西方建筑和城市思想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也逐渐为中国设计界所关注。本文希望对Team10活跃时期和同时期岭南建筑界的创作活动进行考察.并通过这一历史现象来探讨不同时空上设计观念的悬隔以及对于今日建筑思想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奥斯卡·汉森是一位出生于芬兰、具有欧洲哲学背景和国际色彩的波兰艺术家和建筑师,他受到Team10的邀请参加了奥特洛的CIAM大会.从1959年至1980年定期出席Team10的聚会。本文作者作为汉森以前的学生和同事.从独特的角度介绍了他的生平、开放形式和大数目理论的提出及其影响.以及他的作品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柳  宋刚 《风景园林》2017,24(11):46-50
景观空间装置是近年被热议的话题,本文试图将数字工具和参数化思想引入景观空间装置设计领域,建立系统的形式操作方法。笔者首先从装置、景观数字化这几个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传统景观设计与数字化景观设计形式操作的发展、融合过程,并例举了近年的实践项目;随后结合景观设计思路,建立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字工具合集;最后通过一次具体教学实例梳理了一种使用数字工具进行景观空间装置设计的方法和流程。综上,通过数字工具箱的建立与探索景观空间装置设计方法二者相结合,以期推动风景园林学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骉 《室内设计》2014,(6):32-35
湖南大学DA L数字建筑实验室,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思路,与ZHA|CODE、WAX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举办数字建造工作营,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了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和数字加工设备在设计中的运用,实现了物理模型的制作和空间构筑物的建造,完成了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全过程。DAL总结工作营的教学经验,对学院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数字化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郑州市"数字房产"的整体架构、主要功能、应用效果、建设体会,以及"数字房产"在辅助科学决策、强化市场监管、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服务效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探讨了影响房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胡骉  杜宇 《新建筑》2012,(1):28-33
湖南大学数字建筑实验室(DAL)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思路,与台湾通大学建研所、ZHA+CODE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主办多次主题丰富的数字建筑workshop。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掌握基本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和数字加工设备在设计中的运用,制作大尺度数字化物理模型和参与建造大型空间构件,完成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全过程。DAL总结了数字建筑workshop的教学经验,并在建筑学四年级的大跨度建  相似文献   

9.
《家饰》2009,(7):96-97
价值并非豪宅的唯一评定标准,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最具挑战的创意与打造手法,才是顶级豪宅的最佳代言。全球豪宅TOP10,看大师们出品的豪宅都有怎样的惊人之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数字建筑形式置于社会学维度之下,以伦理为工具,对其审美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美学缺陷源自对公众和环境关怀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季铁男 《建筑师》2011,(4):38-45
本文根据十次小组的基本材料,以欧陆现代建筑的发展为脉络.对十次小组的思路进行初步探讨。文章指出,十次小组是在现代建筑史上被忽略的一支,其观点与作法对于未来建筑发展有定位导向的积极作用:十次小组在空间系统、空间形式、微观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渊  王建国 《建筑师》2011,(2):25-36
基于"中介"特质的"十次小组"研究,就如史密森夫妇的"布鲁贝克"图示表述的多维层叠的层级一般从其时代角色、学术化网络.以及城市与建筑的理论实践展现了一种时代认知策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参数化形式操作一般情况,并与其他两种不同的形式操作方法相比较,即传统形式操作建模(Modeling)与新兴的基于脚本和编码(Scripting/Coding)。从设计语汇中语义和语法的角度来说明参数化形式操作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分析并说明了建筑形式操作语义和语法的定义和意义。并以九宫格为例,介绍了不同的形式操作语汇下九宫格原型的变化和发展。展现了参数化形式操作的多种可能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3个空间实验,阐述数码影像影响空间建构与感知的几个层面。首先,建筑空间的设计不再只是直逼人类的想象空间,更可超越习见的想象;然后,藉由数码影像虚拟的特性及多人虚拟互动的设计,更彻底改变了过去建筑空间独立存在的定义,多人虚拟的互动系统串连起过去只能独立存在的两个空间;最后,数码影像技术正在逐渐具备预测人类感知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陈洁萍 《建筑师》2007,(4):50-60
"小组十"在20世纪中期提倡的毯式建筑原型,在当代出现了大量复兴。但对这一原型的研究在历史上被极大的忽视了。本文通过对毯式建筑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梳理,试图重新发掘它的意义,并以柯布西耶的威尼斯医院为特例,分析"小组十"可能的失败原因,以此对当代的复兴现象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字技术的高层建筑形态自组织与自适应创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建筑形态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受到使用功能、结构形式等内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场地条件、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制约。如今,设计师借助数字技术,运用对内自组织、对外自适应的思路来创作高层建筑形态,使之匹配使用功能,回应场地环境。本文首先归纳影响高层建筑形态创作的主要因素,阐述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复杂性特征,之后进一步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高层建筑形态自组织、自适应的创作:思路,并结合实例分析其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朱渊 《建筑师》2008,(5):51-59
本文通过对“十次小组”相关网络化城市理论实践的研究,对现代城市的网络化趋势进行多维、编织、流动,建筑城市化、城市网络化、“迷宫式的清晰”,以及形态构成等相关概念多方位的剖析,强调多层级的关联与空间实践的整合。旨在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起到借鉴与引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