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梯门是封闭电梯井道开口,防止发生剪切和坠落事故的重要部件。据统计,由于人员被运动的轿厢剪切或坠入井道的事故在整个电梯事故中占到40%以上,而且这些事故后果都十分严重,因此国家标准规定了防止发生人员剪切和坠落必须具备的安全保护装置。但由于电梯生产企业对国家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电梯动力操纵门开关门动作的可靠性,是电梯整机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动力操纵门关门动作的性能要求为重。提高电梯动力操纵门开关门动作的可靠性,是电梯门驱动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鉴于目前国内电梯业界在自动门系统的现行设计中,对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有关要求的达标率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3.
4.
5.
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GB 7588—199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某些关于电梯门安全的条款及其实际应用的保护装置作了一些探讨.可供有关部门参考。同时倡议在电梯设计中建设“畅通无阻的通道”。 相似文献
7.
电梯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在此,笔者仅从其门系统的电气安全保护方面来探讨,因为每年发生在电梯门上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1电梯门系统因电气方面原因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电梯门系统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因门锁短接导致电梯开门状态下主机启动运行产生夹人并切割现象。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人员检修电梯时为了图方便而违规短接门锁线路,检修完毕后又忘记取线,导致电梯正常运行时误判电梯处于正常状态,因为此时系统已无法判断电梯是否已关门,门开着也以为是关着而启动主机运行,此时若在轿门与厅门之间位置有人或物则直接发生切割挤压。 相似文献
8.
红外光幕电梯门保护系统由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两侧的红外线发射器与接收器、安装于轿厢上的控制器、及连接电缆组成(见图1)。红外发射器产生单束红外线,并自上而下连续扫描,在电梯轿门区域内形成高度为1.8m,最大间距为6m的保护光幕(见图2)。当人或物体阻挡了扫描光幕中的任何一束时,电梯轿厢门即停止关闭,并反转开启,从而达到保护乘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常见杂物电梯开关门形式不管是垂直中分式还是平开式,多是以手动方式开关门。在本文中提出的一种设计针对垂直中分式的杂物电梯门系统,在不改变原门系统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开关门装置实现垂直中分式门的自动开关。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使用单位安装电梯的目的是为了专门运输汽车设备,而一般的载货电梯的轿厢面积又有严格限定,使用单位要以一般类型载货电梯的面积来选购电梯,势必造成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实际使用时这样的额定载重量又无必要,会造成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4.
15.
16.
香港尺土寸金,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素有“石屎森林”之称。世界各大知名电梯厂家早已云集香港,使香港的电梯市场秩序和安全管理经验也相对较成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何毅处长在第二届《电梯技术与市场》国际论坛上曾就电梯安全监察中长期的工作设想方面,提出了“探索和学习香港机电工程署对电梯的监管模式”的意见。这里,我希望通过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向业内的同仁们介绍作为香港电梯安全管理的核心文件的《升降机和自动梯(安全)条例》(以下简称“安全条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梯事故的有关资料显示,在电梯导致的各类伤亡事故中,由于层门系统故障或维修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即剪切、挤压、坠落等重大伤亡事故,对当事人有较大伤害,大部分危及生命。电梯维保人员在电梯维修时,需要打开层门进入井道进行维修操作,疏忽大意会坠入井道,或者由于短接门锁回路,电梯突然运行发生撞击和挤压。乘客拥挤或倚靠层门时,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事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轿门被开启有关。曾经某学校的电梯发生停梯困人,救援人员来到之前乘客扒开了轿门,但轿门地坎与层门地坎有半个层门高度。于是保安违规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拿来凳子接乘客下来,其中一位女老师因年迈体重踩翻了凳子,从轿厢护脚板与层门地坎之间大约400mm的间隙跌入井道,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19.
Koshy Varghese Parmanand Dharwadkar John Wolfhope & James T. O'Connor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1997,12(1):31-4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ork done toward developing a computerized heavy lift planning system (HELPS) for planning crane lifts. Initially, a survey of the industry was carried out to define the heavy lift planning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rocess. This survey identified eight tasks in the lift planning process. Based on these tasks, a logical framework represent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was developed. The scope of the current work was limited to developing a tool for planning three of these tasks. A visualization environment—Walkthru—was selected to implement the heavy lift planning system. Although Walkthru provided many of the features required for the system, critical functions had to be added. The developmental work for this study focused on (1) developing a shell that could control the visualization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files to provide seamless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cranes and (2) providing features to perform critical lift planning functions. The resulting prototype system was tested on sample lifts, and all the functions worked as design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