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记载了城市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继续记载着今天城市的发展信息。本文以汉口原租界建筑为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相应措施,即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城市整体环境的整治。  相似文献   

2.
建筑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夙愿。中国古建筑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练,已然形成了成熟的,思想文化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文章以米溪坝古村落的建筑结构为切入点,分析整体布局及单体结构的历史元素,揭示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达到保护古村落,重视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5,(7)
徽州古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在空间上的相得益彰,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从人居环境空间构造角度来看,微州古村落是中国古建筑乃至世界古建筑史上的珍宝,其将自然与建筑二者结合的物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转化为审美意象,突出了建筑文化的特有魅力,当代空间环境设计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针对徽州古村落环境设计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古村落的体系化、动态化保护与利用是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的基本共识。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异,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和核心策略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基于古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结合建筑人类学理论,建立古村落美丽乡村研究的策略框架,提出古村落风貌保护包括山水环境、街巷格局、民居建筑三个层次,文化传承包括文化脉落、文化功能、文化感知三个层次,同时二者具有相互的联系与依存关系,在规划中需要贯彻二者融合互动的策略。同时以河南省新郑市人和寨古村落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在梳理其特色资源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照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研究认为,围绕以历史风貌保护和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策略框架,并实现与新的社会经济条件融合互动,是推进当前古村落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功能的转换形式和内部空间调整的不同模式来研究其内部空间的适应性更新策略,提出了通过新、旧功能的转换,空间的重新整合以及空间的扩建等方式来达到旧建筑适应性更新的目的。详细阐述了低能耗改造在工业建筑遗产适应性更新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希望通过对泰顺县圆周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探索出一种符合中国现状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力争让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一方面在保护更新中得到保存,另一方面通过保护更新使传统古村落及古建筑充满现代的生活节奏和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休闲农业园区建筑的内部空间是提高游客园区体验的关键所在,但对园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研究一直被忽视。休闲农业园区建筑内部空间按使用功能主要分为公共空间、经营及展示空间、餐饮空间和居住空间。文章从设计要素、空间营造、尺度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对各类空间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优化空间设计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农园建筑特色,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还总结了休闲农业园区建筑空间设计四个原则:尺度宜人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琳 《城乡建设》2012,(4):74-75
古村落不仅有固化的有形建筑,而目传承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传统,许多古村落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适应和利用自然,以致巧妙地与自然有机相融的过程。居住建筑作为古村落的主体建筑,在特定的自然因素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稳定的建筑形态,这些形态对我们今天研究乡土建筑具有实践意义。建筑形态指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的产生完全是自发自在的过程,有形的形态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形的控制因素,而表现出对整体环境的某种协调与礼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居住环境发生改变。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建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之间"新与旧、拆与留"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民居更新与利用思路。0引言我国古村落、古建筑及古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古村落、古建筑逐渐走向消亡。"乡建热"的兴起不仅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迎来新契机,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如何解决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空间体系。其空间的设计体现出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古建筑的空间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魅力。本文从明清时期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塱头村古村落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布局、空间结构、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花都塱头村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古建筑空间改造后的特点,对有关古建筑空间改造问题进行了概括的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南京历史文化悠久,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南京古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古民居,现在仍保留着的古民居有2 000多幢。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南京秦淮区门西古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南京秦淮区门西穿斗式民居保护施工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对穿斗式民居建筑修缮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地区的古村落在历史上受到中原文化南渡的影响,既有着中原地区村落的格局,又有着自身地域文化的特色。浙江地区因南北文化差异显著而使得古镇风貌也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窗饰是一种集功能的实用性和艺术的装饰性为一体的建筑构件,是传统建筑中极富变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人居环境中重要的艺术元素。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下,文章对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代表闽中山林乡土文化的美坂村古村落历史悠久,村中大姓罗氏至今已有128代,3200年历史,历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这里的古村建筑韵味独特,堂院、堡楼、文昌塔、贞节坊、建功柱等各具风格。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年代久远的建筑许多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留下来的便成为携带着远古气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珍存。她们古朴而精致的辉光和这里保持着历史原貌的村落布局、民居型制、水系、道路一起构成了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人类遗产,是研究古建筑、古文化及闽学不可缺少的现存文物,也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 然而当地的一些领导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强,他们在发展新村时,以“折一建一“为条件,要平掉一切老房子,一些珍贵的建筑和雕饰己经毁于建设新村的热潮之中,而现存的古建筑也面临着危险。 当地村民对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祖先留给他们的建筑十分热爱,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他们不但捐资捐地,而且村委会还多次开会,成立维修领导小组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呼吁保护。肇光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是他们的功绩。同时,今年年初,村民们还写信,希望有关专家来考察研究。 美坂村古建筑不仅呈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罗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而且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古建筑蕴藏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愈发凸显,古建筑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古建筑保护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单体建筑的保护,也包括与建筑相关的文化、历史环境、建筑技艺等的保护。该文通过梳理故宫三座建筑的历史脉络与使用功能,结合现代空间设计元素,转换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盘活建筑资源;通过采用不同的创新形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历史环境的呈现显得更为直观且多元,其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5.
建筑作为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成长驱动着城市的进步,而城市中既有的旧工业建筑因其特定功能而滞后于城市发展,它的更新是由城市公共需求所驱动的。建筑表皮作为连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旧工业建筑更新的效果,表皮更新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重要维护,能很好地连接城市的现在与建筑的过去。基于透明性理论与建筑表皮之间的关系,从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两个层面探讨旧工业建筑的表皮更新,并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从材料特性、建构形式、新旧共存、原真修复着手的4个旧工业建筑表皮更新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湘南地处湘粤桂赣交界处,明清以来古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石泉村是湘南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村落,其中家族宗祠、明清古民居和民国小洋楼等不同时期建筑类型丰富,体现了湘南建筑风貌发展延续的过程。本文通过现场测绘石泉村典型建筑形制平面、立面和剖面,掌握湘南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空间尺度,记录当地传统历史环境要素,为湘南古建筑研究提供详实资料,为古建筑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集中呈现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量古村落正伴随着空心化、环境恶化以及人为破坏而走向破败。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契机,我们小组成员选择韶关仁化石塘古村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结合地方文化与实际、多方参与的古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途径方面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9,(15)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承载人类文明的土地上,保留着众多古代木构建筑。这些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为人们提供庇护的住所,更是记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符号,其中所蕴含着的深邃思想和丰富的情怀至今仍备受尊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空间的要求、功能、审美和价值观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古至今,先后迸发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思想,这些思想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促进了古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建筑的结构布局、色彩装饰的演变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小到屋檐柱脚,大到形制规模,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与人文思想。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位于浙江省松阳县西坑村的云端觅境项目在充分尊重传统生土聚落肌理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品质不佳的老屋进行了更新设计。该项目设计重组了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置入了新的民宿功能,充分利用景观视野,并结合传统生土建造工艺以期提升建筑空间品质,发扬生土建筑地域性特色,激活村庄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安徽建筑》2019,(11):37-40
民族文化活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建筑设施也与相应的文化特色融为一体,清初盛京古建筑及其设施富含满族传统特色,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通过解读盛京古建筑空间和历史文化特点,揭示其中历史的演变与递进,剖析其民族特征、文化风格及宫殿建筑风格,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以期促进东北地域建筑文化艺术多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