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中国建筑界来讲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作为和王澍近8年的同窗好友,对他表示祝贺!也为中国建筑界感到骄傲!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解说王澍获奖的原因:"讨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重要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演化成能够植根于历史并能面向未来、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2.
张淼 《建筑技艺》2012,(5):247-251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不少评论将王澍获奖的原因归结于他较为特殊的学院身份或是少见的独特实践机会,也有评论认为"王澍的实践对中国没有普遍意义"……众多争议,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中国建筑的文化形态和历史责任。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市场要求建筑师解决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供求关系,王澍的建筑显然不是一个能用来广泛推广的建造方式,而他非常执着地这样去做了,可以说是对当下大规模低品质的批量建设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个反抗。我觉得,这一点反抗的精神可能比他的作品获奖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澍从来就是一个传奇,他的所有成就都与"非典型性"联系在了一起。这或许是善于思辨的天性使然。如今,王澍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使命就是如何让后辈从他的诸多"非典型性"中学会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把中国的建筑新文化复兴继续下去。非典型性国际大奖中国得主  相似文献   

4.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文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和个人经验的探索,建筑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文章通过对王澍早期和近期作品的比较分析,从设计观念、空间形式、建造技术以及建成效果等方面,对其建筑历程和特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梳理,试图探讨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整体上呈现"模糊"的状况下,力求突破的价值与现实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查方兴 《建筑知识》2008,28(2):56-59
"我可曾真正造过一个园林?"这样的发问显然不需正面回答。王澍,当今中国实验建筑先锋人物之一,被建筑媒体定义为新学院派代表人物,而他却坚持:"我是试图颠覆学院体系的新学院派。"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开始以实验的态度,实践其充满文人智慧和学术思  相似文献   

6.
零度的写作     
童明 《建筑学报》2012,(6):1-11
通过介绍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思想发展历程,解析王澍在建筑学思考中的哲学基底,结合分析他在建筑创作中的设计方法,呈现王澍作品对于当前中国以及世界建筑领域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策略方面的剖析,以三个方面阐述王澍建筑中"活"的体现:以旧材料的循环建造体现"活化"的建筑;以低成本科技的节能环保体现"活力"的建筑;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做法结合产生的随机性体现"活泼"的建筑。该文同时从这三个方面解读了王澍建筑的技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石材》2017,(1)
<正>近期看到介绍中国建筑师王澍的文章,令我对这位中国建筑的反派人物肃然起敬。对他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毕业于名校,师从院士、拥有建筑博士的头衔,而是对他那种对中国建筑追求奢华、奢靡之风严厉批判的勇敢精神,对他那种对资源可循环利用,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王澍这个非主流设计师,以他的"另类"绽放光芒。他设计的建筑绝不以高档的建筑材料去夺人眼  相似文献   

9.
亦方亦圆     
2010年王澍以"衰变的弯顶",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得特别荣誉奖,这是以简洁的木料构筑成的一个大弯顶。之初,王澍的建筑实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当代建筑中,是建筑学对于传统的创造性传承。2011年在台北,王澍延续可快速搭建与拆卸,且对建筑环境负担的思维,以同样简洁的木料做模具构筑,坚持消耗资源少,技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 《安徽建筑》2012,19(5):9-11,209
正王澍其人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与始终追随国际潮流的建筑师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