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改性沥青感温性评价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可  魏如喜 《天津市政工程》2000,12(3):19-25,30
根据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等项试验结果,地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感温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指出PI、T800、T1.2、PVN等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改性沥青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2.
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从能量变化的角度,以相态转变的吸热量为指标,结合PI值和PITRB值研究改性沥青的感温性。综合黏流态和玻璃态转变温度、软化点、当量脆点进一步分析研究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结果表明,DSC相态转变的吸热量能有效评价改性沥青的感温性,与软化点、脆点等指标结合起来评价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解释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的本质,并进一步预测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郝俊杰 《山西建筑》2014,(25):151-153
为研究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采用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蠕变试验对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进行检验,并以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参照,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感温性较弱,材料力学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小,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低温不易开裂。  相似文献   

4.
SBS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SBS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采用镇海基质沥青、星型SBS4303和SBS401、线型SBS1192和SBS503制备了6种SBS改性沥青.由针入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得出各沥青不同温度下的针入度值、黏度值、针入度指数PI和黏温指数VTS,并分析了改性剂种类和改性剂剂量对SBS改性沥青PI和VTS的影响.结果表明,VTS比PI更能客观反映SBS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建议采用lg(lgη)-lgTK的开氏温标回归方法得到的VTS作为SBS改性沥青感温性指标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从针入度和针入度指数两方面评价了SBS改性沥青的感温性,并分析了SBS改性剂类型与掺量对沥青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进而研究了SBS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得出粘度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MAC改性沥青应用于SMA混合料的粘结料时的技术优势,具有显著的粘度大、软化点高的特性,成型后路面的感温性小,抗老化性能优越。以某高速公路采用MAC改性沥青应用于SMA路面表面层为例,介绍了原材料质量、混合料设计及各施工工序要点,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7.
采用2种不同的高黏添加剂复配SBS改性沥青制备高黏改性沥青,通过流动模型及黏温曲线方程对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动特性与感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流变指数来描述改性沥青的流动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Ⅰ型、Ⅱ型高黏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流变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温度为175℃时已接近牛顿流体;活化能研究表明,Ⅰ型高黏改性沥青的活化能较大,抵抗外界变形的能力较强,SBS改性沥青次之,Ⅱ型高黏改性沥青活化能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8.
沥青感温性评价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宏海 《山西建筑》2004,30(14):106-107
对沥青感温性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对沥青感温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并对有关规范中的重交通沥青技术标准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试不同温度、荷重和贯入时间的针入度,考察了针入度对温度、荷重和贯入时间的敏感程度,确定以针入度-荷重指数、针入度-时间指数和针入度指数(PI值)作为沥青流变性的评价指标。指出荷重、贯入时间对沥青的感温性指标-针入度指数有重要影响,探讨了沥青的感温性指标PI值对荷重和贯入时间的敏感性,揭示了PI值作为感温性指标的流变性本质。  相似文献   

10.
高景伟  陈凯 《山西建筑》2014,(13):123-125
选取三个存储温度(90℃,120℃,150℃)对3种SBS改性沥青(E+S-YS,E+S-YY,S+S-YY)进行加工存储,应用沥青常规试验与重复蠕变试验,进行了感温性、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存储改性沥青的温度推荐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沥青针入度体系及薄膜烘箱老化试验评价RET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评价RET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基于室内试验对比了RET与不同改性剂复合改性沥青与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抗疲劳耐久性。结果表明:掺加RET使沥青的感温性、抗老化性能、高温流变特性得到显著改善;RET/SBS、RET/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明显优于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RET/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更适用于高温重载地区沥青路面,RET/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寒冷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低密度聚乙烯(LDPE)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将增塑剂(DOP)掺入LDPE改性沥青对其进行增塑。通过不同改性剂掺量下的沥青性能试验确定了LDPE与DOP合适的掺量范围,通过高温车辙、低温小梁弯曲、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试验评价了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LDPE与DOP复配后,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延展性得到明显提升,感温性能与抗老化性能也有一定改善;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大幅度改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3.
崔建  王连巧 《市政技术》2003,21(6):384-386
通过改性沥青的原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的研究,分析了用星型和线型SBS改性剂对国产沥青进行改性的效果, 探讨了基质沥青的选择方法以及增容剂的使用效果,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星型和线型SBS改性剂的连续式自动 化生产工艺流程,从而缩短了沥青在高温状态下的加工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抗老化性和感温性。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对建筑工程防水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的沥青油毡卷材感温性强,遇冷脆裂,遇热流淌、起鼓、老化的缺陷,导致屋面防水工程出现漏水现象。因而国内对橡胶改性沥青的高分子合成防水涂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专用粒子GTA和SBS颗粒作为复配改性剂,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制得可卷曲沥青路面(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选择复配改性剂连续相面积最大的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采用三大性能指标试验、布氏黏度试验、DSR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BBR试验(低温弯曲蠕变试验)对其路用性能进行测试,并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和延度(5℃)远远高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但针入度(25℃)与基质沥青接近;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高、低温等级较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显著提升;在15~80℃温度区间内,Rollpave专用改性沥青感温性优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Rollpave为路面修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SBR、SBS的改性机理进行分析及室内对比实验,证明SBR改性沥青不仅在高温性能、感温性及抗热老化性上表现良好,而且在低温抗裂性上具有非常好的改性效果,大大优于相同掺量SBS对基质沥青低温性能的改性效果,可以取代SBS在东北地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改变SBR的掺加量来寻求SBR改性沥青的最佳路用性能,确定SBR最佳掺加量为3%~4%.SBR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针入度等级和PG等级双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对基质沥青和不同掺量改性剂的改性沥青进行了试验,实测了各相关技术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对高温性能指标、低温性能指标、感温性能指标的路用性能相关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提出了中高温敏感指数ATI、低温敏感指数STI,能准确评价沥青中、高温和低温状态下的感温性,克服了针入度指数PI仅可评价常温状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普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所选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成功研制出道桥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经检验,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建材行业标准JC/T974--2005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废胶粉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速剪切设备,以70~#沥青,0.60 mm(30目)废轮胎橡胶粉制备废胶粉改性沥青.利用红外光谱(IR)、热重(TG)、扫描电镜(SEM)和动态剪切(DSR)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废胶粉微观结构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废胶粉与沥青能够均匀混合,既有物理共混又有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整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胶粉颗粒的表面网状结构可很好地吸附沥青,使沥青黏度增大,感温性降低;动态剪切试验证明,胶粉改性沥青呈非均相,具有复杂的相态结构;沥青的技术性能得到改善,为废胶粉改性沥青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微观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前言》沥青路面纲要中,考虑沥青路面防止软化和耐磨性,配比设计的沥青用量是取用各组中间值的范围。但是如果对防止软化和耐磨性有强调要求的,可作为特殊路面而采用改性沥青。其中一种是通过试验研究,并已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应用的掺配橡胶沥青。由于沥青材料具有较高感温性,即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