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国昌 《暖通空调》2003,33(4):116-117
针对空调水系统存在的高区制冷机蒸发器承压高、高区制冷机无备用、制冷机经常在低负荷工况下运行的问题,本着节约、节能、安全运行的原则,对空调系统进行了3次改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闭式冷却塔直接供冷及其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冬生  涂爱民 《暖通空调》2008,38(4):100-103
对过渡季或全年需要供冷的空调系统,提出了在室外环境湿球温度比系统要求的冷水温度低3~5℃时制冷机停止运行,利用蒸发冷却技术由闭式冷却塔直接为系统提供冷量的节能方案;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计算得到了系统转换为直接供冷模式的工况条件;实例分析表明,采用闭式冷却塔在主机不运行工况下直接供冷节能效果明显,增加的设备投资可在两年内收回,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传统非线性燃气锅炉可调节性差,往往采用间歇运行方式,锅炉启停频繁,室内温度的波动幅度较大。全预混冷凝式燃气锅炉可无级调节,在部分负荷条件下高效率运行,避免频繁启停对锅炉的损害,室内温度平稳。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办公建筑的供暖系统,提出了仅在上班时间维持室内舒适温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并通过调整每个运行周期预热及降温过渡时间来适应负荷变化的控制策略,实现科学量化管理。而后,对北京典型办公建筑在不同围护结构特性、末端形式及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分析了该运行方式下的设计负荷、节能效果、室温变化及过渡时间。模拟分析主要结论为:为确保各房间预热时间较一致,取各房间最大供热能力为传统设计负荷的1.1~1.3倍;间歇采暖典型周的节能率可达25%~40%;间歇控制模式下,工作期间房间平均室温约为18℃,最低室温为17℃,停暖期间最低室温降至4℃左右;不同工况下所需的预热时间差别较大,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不等。  相似文献   

5.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与节能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满足冷、热、电负荷需求时能源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联供系统经济最优化模型。结合实际应用场合负荷需求验证了联供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指出联供系统最优化运行模式与电气价格比有关,当电气价格比较低时,分供系统运行更经济。分析了各性能参数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轮机发电效率、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系数及烟气余热回收效率对联供系统的经济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冷热负荷特性,提出了冷却塔—土壤耦合热泵过渡季土壤蓄冷模式,采用软件TRNSYS建立了冷却塔—土壤耦合热泵过渡季土壤蓄冷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针对过渡季土壤蓄冷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工况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冷却塔—土壤耦合热泵过渡季节土壤蓄冷的控制策略.本文力图通过上述研究探索出缓解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全年热失衡问题、提高该系统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离心式制冷机系统台数优化控制策略。该优化控制策略充分利用机组系统的日常调试与制冷机组自身提供的可靠数据,采用简化模型来评估单台机的最大制冷量、计算单台机的瞬时制冷量、并且预测在一定负荷下不同台数机组运行时系统的总电功率,从而寻求制冷机台数的优化组合使得制冷机组系统性能系数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对常年需供冷水的空调系统,冬季及过渡季节利用冷却塔自然供冷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本文以上海地区某电子厂房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串/并联型式下冷却塔间接供冷的节能潜力,提出包括供冷模式转换控制,冷水机组启停控制,冷却塔启停控制和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的系统运行控制策略。通过搭建的冷却塔自然供冷系统动态仿真器,对串/并联型式的系统自然供冷率,系统控制效果以及系统全年能耗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串联式的系统节能潜力优于并联式,两者的运行能耗差距随着供水温度设定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莱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了大温差变流量冷水机组、大温差定流量带部分热回收土壤源热泵机组与锅炉的组合;大温差变流量减少了运行能耗;土壤源热泵机组利用土壤的蓄放热来制冷制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且具有较好的节能性.该系统设计的容量不同、形式不同的冷、热、热泵机组可提供多种运行组合来适应夜间及过渡季的部分负荷,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风负荷占建筑能耗的比重很大,而热回收可以有效减少新风负荷。为进一步细分空调系统中热回收装置的全年运行情况,提高热回收装置的节能运行效果,针对北京地区办公建筑,以研制的热管式热交换器为例,利用De ST软件构建了办公建筑模型。空调系统采用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划分了热回收装置的全年启停时间及对应运行模式,根据标准气象年的气象数据绘制能量回收效果图,得到相应模式下的热回收量,可节省62.6%~66%的新风负荷,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王惠萍  陶端佑 《暖通空调》2006,36(4):116-117
0引言水是集中空调系统进行换热的载体,水系统的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冷热源作用的发挥。如果水系统运行不正常,那么在部分负荷时,主机因制冷量不足导致该停机时不停或少停,冷水泵也就相应延长了运行的时间,而制冷机和水泵都是大功率用电设备,这样长期运行势必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曾征 《云南建筑》2013,(4):122-124
冷却塔直接供冷系统在过渡季节及冬季有制冷需求的建筑内,在室外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其运行节能效果非常显著,本文根据负荷计算确定系统为需要全年处理冷负荷的内区建筑,选定常规运行时的系统设备,再分析负荷的变化趋势以及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趋势,通过得到不同时段的冷却水温度后,对已选设备进行校核分析计算,与室内负荷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由冷却塔直接供冷,实现低能耗、低费用运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气源热泵在多工况下压缩机频繁启停造成的能耗和压缩机直流变速控制在不同工况下良好的转换特性,通过研究,设计了满足空调和生活热水两种不同工况的直流变速控制空气源热泵。对机组的主要部件进行了分析并实施控制策略。通过机组的可行性实验,得出如下结论:机组双工况之间可自由切换,机组在制冷、制热工况下,不同的压缩机频率运行可满足使用负荷的需求,运行平稳、节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手动控制冷冻站系统调节能力差、 系统能效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室内负荷需求的智能冷冻站系统自控系统节能改造方案.改造后的系统可根据室内负荷对制冷机组启停,水泵运行频率等进行自动调节与系统优化控制.节能测试报告表明:在室外气象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于既有运行模式,采用节能运行模式,系统3天节省电量4452 kWh,平均节能率为24.8%,系统平均COP从2.4 kW/kW提升到2.96 kW/kW.8~10月份,系统节省电量958687 kWh,平均节能率为23%.  相似文献   

15.
黄晨  王丽慧  刘笙 《暖通空调》2012,42(9):118-124
在计算通风空调切换温度基础上,提出过渡季应用自然冷源的设计及节能评估方法,通过采用过渡季通风量控制策略减少风机运行能耗.上海地区某高大厂房采用此方案,与过渡季空调方案相比,负荷率0.8时,空调主机年节能率为29.3%,卸载控制策略时的风机能耗为风机满载运行时的41%~56%.提出以日期作为通风空调运行切换依据,并定量分析不保证率与节能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川西藏区民居使用的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进行了运行优化研究:基于0-1规划建立了联合供暖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甘孜地区的气象条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的系统采暖季总耗电量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热泵启停信号为优化变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计算,给出了系统合理的运行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郑竺凌 《暖通空调》2013,(11):12-15
结合上海地区几个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改造案例,根据能耗监测系统数据,提出了优化设备启停时间、优化设备分组开启模式、修复节能设备故障模块、提升制冷机效率等节能措施,结果表明,这些措施的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宾馆建筑为例,模拟出建筑的逐时冷、热、电负荷,分析热电比在各个季节的变化;比较在不同的机组发电效率下,随着热电比的增大,系统总热效率和节能率的变化趋势,得出宾馆建筑在冬季采暖期和夏季制冷期适合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而在过渡季不适合采用该系统。  相似文献   

19.
集中空调冷源系统的节能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源  李炎锋  贾衡  王雪梅  孙育英 《暖通空调》2005,35(11):131-133,34
以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供回水温差和机组负荷百分数进行机组台数启停控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节能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5)
通过对天然气净化装置低负荷运行状态下能耗构成以及电单耗和气单耗升高原因的分析。从实际操作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面进行了节能措施探讨。实际操作调整方面包括调整脱硫单元溶液入塔层数和循环量,调整硫磺回收单元尾气灼烧炉燃料气,调整锅炉负荷和配风量,根据实际情况启停循环水单元动设备和调整污水单元运行时间等。技术改造方面,包括溶液循环泵叶轮级数改造、尾气灼烧炉风机多余风量利用、直流法硫磺回收装置增设分流旁路、硫冷器低低压蒸汽闭环改造等。通过操作调整和技术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装置低负荷运行状态下的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