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首先简要阐述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指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商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异化为了抽象的符码,接着介绍了列斐伏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概念及其空间生产理论,并指出城市空间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品,同样被抽象化和符号化了,最后引入场所概念,说明了空间中差异化、多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代,在体验经济的带动下符号消费和体验式消费逐渐兴起。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其提供的体验功能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步入局部消费社会的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面临着空间体验化的趋势,而空间体验的主题化、情境化和参与度是保证特色体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以消费主义为特征、以消费社会为其统一语景的全球文化网络正在形成,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正被解构和重组,不同的城市文化具有各自的核心价值,不同的城市文化精神决定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景下,我国城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中国城市文化精神与西方消费主义的结合正创造出一种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新文化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6.
零售业态演变视角下的城市消费空间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综合体是当前国内大城市的一种新兴商业形态。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零售业态及空间形式的演变历程,总结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表现特征,认为每一种新兴业态的产生与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综合体崛起于城市郊区化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时期。由此基于零售业生命周期、消费群体变化、信息网络技术兴起的视角,提出信息化时代城市消费空间的动力机制框架。最后,尝试性探索由人类不同层次需求所衍伸的各种类型城市生活设施,城市生活综合体则可以成为未来消费空间的理想假设。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社会,欧美城市已由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和节庆消费场所在城市郊区化和内城复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在欧洲,通过"隐藏的购物中心"和文化规划,消费发展与城市认同从冲突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对消费社会背景分析出发,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上海大拇指广场为例,提出社区商业广场空间设计中的几点策略来促进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消费型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文化正在从大众消费向充满审美和文化意义要求的消费过渡。该文籍城市商业空间这一要素,以消费文化为视角,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从消费文化与城市商业空间的深度关联、城市商业空间的消费文化表征、城市商业空间的建构策略4个层面阐释在消费社会,城市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对马克思的时空观分析,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按活动的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关系、信息和时间几个阶段。并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该立足于城市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时间"将是其发展的核心,减少劳动时间的时空距离,增加自由时间的活动空间将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面向旅游者与居民的城市——“时空压缩”背景下城市旅游与休闲的趋势、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我国正进入一个"时空压缩"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旅游和休闲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旅游和休闲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旅游和休闲行为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带来了旅游者与居民对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的共享,以及城市间竞争的强化。为了应对旅游和休闲发展带来的挑战,城市政府要在部门协调和城市规划编制这两个层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向中国城市设计提出挑战。国家政策及全球资本的诉求驱动中国经济发展,但这种"浮土德式"发展缺少真实性且无可持续性,只是一种仿制,直接导致城市设计脱离实际,仅为"仿制景观"。这种仿制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新兴经济体国家也有这种倾向。而房地产开发迫于建设的压力,使这种趋势难以逆转。因此通过考量文化的延续性、建筑设计的宜居性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设计案例,以期为中国城市设计师提出合理的城市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4.
提出对建筑中的时间问题进行思考,尝试通过分析时空、天时、时序、时感、时义五个传统时间词汇与传统建筑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空融合特征,得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与空间意境形成的关键在于"以时率空"的时空关系,并相信研究这种时空关系对营造当代中国特色建筑空间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国先进的地铁体系为出发点 ,结合其它地下空间利用实例 ,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地下交通的开发成为大趋势后 ,再进行地下空间体系规划时 ,应综合地考虑城市运行机制 ,更加全面高效地扩展土地使用维度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风景区规划与镇区规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编制体系,但当两者在地理空间位置十分密切的时候,不同的编制体系将导致两者发展关系的错位,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功能互补,致使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的浪费。因此,本文以重庆统景镇为例,引入城市设计的无边界设计观,通过分析其设计思维的特点,来述说其突破体系的框架,使景区与镇区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设计效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