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引领绿色建筑,建设生态文明。从2005年至今,建设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引领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2005年10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一连串标准、细则的出台,凸显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道路上的强势姿态。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范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建设部组织相关单位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并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上述标准和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标识工作已开始步入正轨,为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和评奖工作提供了依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绿色建筑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早在2005年,国家相关部门便开始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逐渐确立了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的规范、标准和方法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细则》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绿色建筑标识并不只在中国所有,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标识,行业比较熟悉的就是美国Leed。目前在中国取得认证的绿色建筑标识数量是200个,总计数量是29000多个。中国的绿色建筑标识,是指在建筑的全设计周期内,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4.
8月28日,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技术细则》)。上述政策从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及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编写《技术细则》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绿色建筑建设实践、绿色建筑系统研究等工作。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福建建材》2009,(1):11-11
2008年8月28日,建设部发布了《绿色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技术细则》)。上述政策从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及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广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刊综合报道 日前,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建设部有关官员同时表示,对于目前已有的所谓的绿色建筑,原则上不予承认。言外之意就是对一些开发商投机取巧、打概念牌的绿色建筑将不承认其合法性。如果开发商、业主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需经过评估认证,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对申请进行绿色建筑等级评定的建筑物,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为依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所确定的程序和要求,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天津市今年计划试点建设20项绿色节能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实施,要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增强标准在绿色建筑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导向作用,由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中心组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单位主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于2007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推动绿色工业建筑发展,明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原则和评判依据,规范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工作,根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于近日正式印发。此前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已于2013年8月8日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工业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2.
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同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为了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规范绿色建筑市场,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又好又快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近日,住建部制定并印发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作为现行国家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补充,在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细则》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果,结合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编制而成。可为超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和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从而尽可能降低其对城市能源资源和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于近日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定工作,开始受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实施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提出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项目的要求,保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与”双百”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决定举办“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宣贯与绿色建筑获奖项目实例分析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双百”示范工程申报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07,(11):33-33
11月19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定工作启动。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日前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与意义自200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近年来,开展了针对不同类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并陆续编制出台了相关评价标准和技术细则,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单体建筑,尚未考虑一定区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原则和评判依据,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进行了修订,《技术细则》于2014年8月成稿,于2014年10月征求意见,并于2015年2月验收通过。  相似文献   

19.
<正>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自2005年原建设部和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已走过十余个春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建筑政策、标准体系,全国已建成的绿色建筑超过10亿平方米,有多个省市对绿色建筑立法,已衍生出健康建筑、绿色校园等更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工程建设标准。随着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的发布实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在创新引领各行各业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政府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明确了打造绿色城区和绿色建筑的计划,并制定了《关于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行动方案》,编制了《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以及节能节水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具体实施的工作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