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通风是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方法,同时建筑节能对室内通风也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文章分析我国有关民用建筑室内最小通风量(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标准规定及检测方法,探讨我国建筑通风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节能影响,阐述我国民用建筑房间自然渗透通风的现场实测研究现状,指出应明确民用建筑通风室内新风量的定义和完善室内新风量的验收规定,提出室外主风风速、建筑外门窗气密性等级是影响民用建筑房间自然渗透通风换气次数的主要因素,说明目前发展建筑节能中加强建筑通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当室外环境受到气体颗粒物的污染时,室外的污染物将很容易通过建筑物的通风口渗透到室内,污染室内环境,影响人的健康。通过实验考察了具有过滤功能的通风墙体在自然条件下的引风性能及在建筑中使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在风压和热压单独作用的条件下,当风压较小时,热压驱动的作用较风压明显,随着风压的逐渐增加,风压驱动的作用有明显的增强。在本文所设定的实验条件下,引风量的最大值发生在热压和风压的耦合作用条件下,为27.4 m~3/h。经分析发现,热压一定时,增加风压对引风量有显著的影响,而风压一定时,随着热压的增加,总引风量的增幅不明显,风压仍起到主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位于长兴某栋办公、实验性质建筑,设计中庭促进过渡季节室内自然通风。基于CFD模拟计算下,建筑在过渡季平均风速风压作用下,室内通风量约为9.07m3/s,根据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REEAM,可以满足人员对新风的要求;仅在热压作用下,室内通风量约为1.28m3/s,可以满足2平方米一个人以上的人员密度新风量。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个简化的中庭建筑模型,利用Airpak软件模拟单独风压作用和耦合热压风压作用两种状况下的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然后分别改变窗口位置和增加室内热源强度,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统计建筑内各房间空气换气次数,分析这几种因素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研究表明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时,对迎风面房间起促进作用,对背风面房间产生抑制作用,通风开口位置和室内热源强度是影响室内气流流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然排风装置的通风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它的排风量低,而且不稳定。排风量的高低取决于所供房间的室内外空气密度差,以及排风竖风道的高度。在安装风帽的情况下通风系统的竖风量会有些增加,但由于风力不固定,因而在计算时候通常忽略风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夏热冬冷地区2个屏蔽门制式的地铁车站进行了测试,对比了原有冬季通风模式与停机模式的通风效果与环境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原有冬季通风模式存在过量新风供给,由于列车周期性进出车站引起活塞效应,车站出入口存在大量渗风,占新风总供给的65%以上,机械新风占比有限;停机模式下,测试车站出入口渗入新风量为2.8万~4.9万m~2/h,足以满足当前乃至设计高峰客流量下的人员新风需求,测得公共区域CO_2体积分数低于800×10~(-6)。  相似文献   

7.
针对住宅、教室、宿舍3种典型的非集中空调建筑的新风量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集中空调建筑仅靠关窗渗透的新风量不能满足人员需求,因此需要开窗通风。但开窗通风必然会造成某些时间段的新风供应过量,从而导致额外的空调、供暖能耗。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安装机械新风系统,新风量易定量控制,但会产生额外的风机电耗。以北京某住宅为例,对于非集中空调建筑开窗通风、安装机械新风系统(有无热回收)的能耗进行了计算,探讨非集中空调建筑合理的新风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在住宅平面分析,外门窗缝隙是微粒污染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而对一般居家而言,则主要是外窗。分析指出以北京冬季最多北风的计算迎面风速4.7 m/s计,可形成12 Pa的压差,而10 Pa时,对4级气密性外窗就最大将有18.75 m~3/h的渗透风。当风压、热压同时作用时,总渗透风量,大多数情况下会小于纯风压时的渗透量。但在静风时,热压作用不容忽视,共同作用大于单纯风压作用,并求出了必要条件是热压3倍风压。静风且有30℃温差时的北京4级窗渗风量为3.36 m~3/h。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在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计算渗风量的新方法,提出了当量中和面上升高度的新概念和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推导出了热压系数和建筑隔断系数计算公式。本方法与现行方法的区别在于能够具体考虑每一建筑物内部隔断时空气渗透的影响,解决了目前国内外渗风量计算中尚未解决的三个问题:①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并能较简单地计算建筑的热压系数;②较合理地进行风压与热压的叠加;③引入建筑隔断系数,解决了过去计算中未能考虑的建筑内部隔断对风压的影响而引起的计算上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建筑气密性要求较高,为了满足人员新风要求,必须采用机械通风系统引入新风。严寒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新风负荷较大,因此须采用热回收式新风系统。本文对严寒地区某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的新风系统冬季的换热效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换热效率随风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当风机的频率大于30 Hz时,满足人均最小新风量30 m~3/h的要求。当风机的频率为30 Hz和40 Hz时,同时满足显热交换效率≥75%的要求。按照换气次数计算的新风量满足要求,但换热效率低于75%。建议按照人均最小新风量30 m~3/h的计算值作为设计新风量。  相似文献   

11.
充足的新风量对于保证室内人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公寓人员密度较高,主要依靠自然通风的方式获取新风,目前国内较为缺乏对这类建筑通风现状的研究.本文采用示踪气体法,以睡眠状态下的人体作为CO2的稳定释放源,对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夏季自然通风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比较了公寓不同位置处房间通风状况的差异,研究了单侧通风条件下室内外温差与房间通风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前学生公寓通风情况的现状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庭自然排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FDS分别对热压单独作用和热压、风压共同作用下的中庭自然排烟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按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自然排烟窗开启面积的自然排烟和最小换气次数下的机械排烟的排烟性能,研究各工况下的中庭内烟气层高度、烟气流速、温度及烟气浓度。主导风向及主导风速对自然排烟效果影响显著。主导风速小于2.5m/s时自然排烟效果优于按最小排烟量设计的机械排烟。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时机械排烟有很好的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机械新风系统是公共建筑通风的主要形式,为减少空调能耗,采用新风热回收技术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措施。对寒冷气候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热回收式新风系统冬季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 000 m~3/h、3 000 m~3/h和3 239 m~3/h新风量的换热效率均满足要求,室内外温差与显热换热效率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分别计算了2 000 m~3/h和3 000 m~3/h风量下的投资回收期,结果表明系统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相同类型建筑,基于舒适、换热效率和经济性等方面考虑,建议高密人群区按稍大风量人均30 m~3/h作为设计新风量。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某地铁车站为实测对象,基于车站空气热平衡原理进行理论计算,得到地铁车站热压通风量,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铁车站热压通风受车站室内外温差影响显著;在冬季(1、2、12月),各月热压通风量分别占出入口总通风量的56.5%、45.3%、50.1%,各月热压通风量平均值分别为29 849、24 024、25 425 m3/h,约占标准车站新风机组容量的83%、67%、71%,热压通风带走大量热量,使车站内空气温度普遍低于18℃;在过渡季(3、4、10、11月),各月热压通风量分别占出入口总通风量的40.9%、40.8%、42.7%、55.3%,各月热压通风量平均值分别为20 499、23 628、23 643、24 131 m3/h,约占标准车站新风机组容量的57%、66%、66%、68%,车站内空气温度主要在20~28℃之间,无需每天开启机械送风即可满足乘客热舒适性需求,减少了机械送风能耗。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1)
<正>建筑自然通风是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势是指利用自然的手段(风压、热压)来促使空气的流动,将室外的清新空气引入室内不断地更替,从而维持室内空气的舒适性满足人体健康的生理需求。建筑通风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机械辅助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节能、环保,并且更容易被人的生理感知接受,但是单一的自然通风有一定的缺陷,气流不够稳定,组织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机械通风能够提供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变风量方式是节省空调耗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必须解决变风量方式的特殊问题,其中包括控制问题。在变风量方式中,随着负荷的变化,送、回风的风量和风管内的静压也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有新的控制功能。在集中送风系统内,调节风量、静压的目的是:保持空调空间为正压以防止渗透风的侵入;为末端装置在适当动作范围内而维持风管内的静压不变;确保空调空间所需的最小新风量。维持建筑物内外静压差为2.5毫米水柱。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办公建筑中采用孔板送风时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参考并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日本空调设计手册》、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中的标准送风量分别进行送风,在每个新风标准下调节人员密度,以引起人体头痛、闷热的室内CO2浓度0.1%作为标准进行比较,得出办公建筑采用孔板送风时人员移动与静坐两种状态时不同的人员密度所对应的最小新风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员移动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21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ard62.1—2010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28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8人/m2与0.42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在人员静坐时,人员密度小于等于0.14人/m2时建议采用美国ASHRAE Stand62.1—2010或者《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14人/m2与0.21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日本空气调节手册》的新风标准推荐值;当人员密度介于0.21人/m2与0.35人/m2之间时建议采用我国的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新风标准推荐值。人员静坐时呼吸区的CO2浓度比人员移动时的CO2浓度高15%左右,办公建筑中人员处于移动与静坐的交叉状态,因而进行新风量选择时可按人体静坐时的标准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杰 《现代装饰》2014,(11):215
<正>建筑自然通风是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势是指利用自然的手段(风压、热压)来促使空气的流动,将室外的清新空气引入室内不断地更替,从而维持室内空气的舒适性满足人体健康的生理需求。建筑通风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机械辅助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节能、环保,并且更容易被人的生理感知接受,但是单一的自然通风有一定的缺陷,气流不够稳定,组织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机械通风能够提供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以华南某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岛式车站对车站出入口渗风量进行了测试,同时对区间隧道及车站CO_2浓度进行了测试,并根据线路实际资料建立了通风网络模型,对全线各车站屏蔽门漏风量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测及模拟发现各站屏蔽门漏风量满足车站乘客新风需求,车站可不送入机械新风,节省了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对车站优化环控系统运行模式及后续新线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呼吸墙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室内引风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其诱导的通风量受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决定。为了获得在风压与热压作用下的呼吸墙阻抗与流量特性关系,通过理论关联式分析方法建立了简便的呼吸墙计算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呼吸墙进行了建模仿真,将两类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文中还分析比较了不同辐射热量、风压及多孔填料厚度下,呼吸墙通流阻力及通风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关联式与CFD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精度,可用于不同结构参数的呼吸墙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