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景观,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一定区域内人居空间及自然系统的长期动态发展关系。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的梳理,归纳里下河平原水文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高墩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过程;并从水利系统、农田景观、聚落景观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垛田乡土景观系统的空间格局特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以期为当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表象下的形态演进机理,并为传承鄂西武陵山区风景营构传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占有独特战略地位。文章以区域聚落景观格局演变为切入点,将关中地区人民介入自然的历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分析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过程,明确关中地区人居聚落目前的发展阶段生态问题与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段威  梁彤 《风景园林》2020,27(3):91-96
位于浙江萧山北部的南沙地区常年受境内钱塘江冲击,因而形成了与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传统地貌格局有着鲜明差异的平原景观,自“三亹演变”伊始,这种特殊的地理面貌不仅成为这里聚落形态结构的基础,也在成为杭州都会副中心之后,为城市扩张提供了可观的土地资源。萧山城郊的山水格局及聚落形态自清末伊始,在不断“重写”(palimpsest)中缓慢演变,当地百姓对土地的态度,历经了救治、抵抗、利用、扩张、占据直至高附加值利用数个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阡陌纵横的独特平原聚落结构,孕育了巨量的自发性建造现象,亟待记录和研究。以萧山南沙的国土景观形态历史梳理为基础,概括南沙地区的围垦水利工程的诸阶段,提炼当地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8,25(9):21-26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永帅  张中华 《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具有山、水、田、城一体的国土景观,维护并 发展其景观多样性是多学科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选取“山 水斗城”温州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土景观的研究方法,在简析 区域传统人居环境营建历程的基础上,从自然山水、水利建 设、农业生产与城乡营建4个方面进行了区域景观系统的分层 解析,归纳了包含总体格局与城邑景观2个尺度的传统人居环 境景观体系,完成了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前温州传统人居 环境及其景观体系的多层级、多尺度系统性研究。针对当下温 州城乡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总结出区域传统人居智慧中保护为 先、择要修复、解译调适、古今相承四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泉水聚落因其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泉水系统,进而深刻影响了聚落体系与环境、聚落规模与形态、聚落空间与肌理等各方面。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选取与泉水关联度高的4个典型泉水聚落,分析其自然格局与三生空间、聚落形态与街巷肌理以及泉水系统与利用方式,识别泉水聚落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发掘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地域性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相地选址、泉村相融、水巷交织、畔泉而居、系统关联以及交融互利的生态智慧,这种敬畏自然、顺应环境的生态哲学是泉水聚落传统人居环境维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9.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嘉绒藏区碉楼聚落的空间格局与人居环境,分析了该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因,探讨了碉楼聚落的形态特征与藏族历史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保护发展碉楼聚落的建议,使民族碉楼的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试论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松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聚落形态独特,不仅具有岭南地区广府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而且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呈现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文章从风水形势、景观格局、布局模式和民居形制四个方面探析松塘村的聚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是传统聚落景观的灵魂所在,它是自然、历史文化资料不断累积沉淀的结果,是地区人居环境行为文化体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传统古镇聚落景观能够揭示人居环境营建文化在地方性知识上的差异。以陕南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以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系统阐释古镇聚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体系,分析其地方性知识的生成环境、类别以及表达形式,从而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嘉湖湖荡区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合与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聚落所处的水环境角度出发,对区域整体聚落分布格局与聚落单元景观格局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聚落顺水而布,水随聚落而变革”、景观节点与水关联度高的特征。并对景观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嘉湖湖荡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是对低平水网环境的适应、水利与水运交通的促进、受思想文化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拟通过图像学方法,以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乡村现状,与绘画互为印证,重点分析构成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的自然山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乡土聚落形态及农耕文化形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及生产环境以世代繁衍,并从风景园林的视角,为当今流域内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18.
鄂东北山区,地处大别山西南麓,由于一直以来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背景形成了该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元素,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聚落形态呈现出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该文首先分析了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产生的背景,通过典型案例从外部格局和内部元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聚落形态对于该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总结出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的自然生态适应性与社会生态适应性的内部成因。  相似文献   

19.
清水河谷地处甘青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地貌多变、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多民族聚居地区空间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首先解读清水河谷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其次对多民族聚落的景观空间格局、族群分布、文化空间、生产用地等空间要素进行剖析;最后研究归纳了清水河谷多民族聚落和谐聚居的传统共生智慧。本文研究对我国多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创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区文化,在特定区域内,人类和水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且持续地相互适应,最终呈现出具有适应性的复合景观系统。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独特的泉水系统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水适应性景观。基于认知水适应性视角,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分为水适应主体(林田系统、聚落系统)、水适应客体(自然水系统、人工水系统)和水适应过程,并根据“人—水—地”相互适应作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将其水适应性景观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转变期以及稳定期,对各时期水适应性景观系统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归纳整体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