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新建筑》2010,(5):123-125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设计有机且自然的城市水岸空间是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水岸亲水空间景观构成会影响人们对水岸空间的心理与认知的感受,本文尝试列出影响城市水岸亲水空间构成模式的因素,探讨其对城市水岸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可持续研究是上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环境、能源和经济层面,近十多年来已深入到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为方向的“空间可进入性”、“空间文化尊严“与“空间价值保护”等内容.研究方法也从宏观因素探讨转向微观认知结构领域.应用焦点已由城市空间功能规划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空间与社会发展的社区规划及策略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形成了“可持续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有关的“社区公正规划”、“持续社区规划”的专著①,但还未完整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上.本文力图从新人本主义空间观出发,解构城市空间的人本公正-尊严-价值最小单元、以及建构这些单元构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入手,阐述城市规划的理念.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皆为学术界的全新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农 《中外建筑》2014,(9):80-81
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的组成部分。结合西安城市空间的历史演进及当下西安城市空间及其建筑形态特色的关联性描述,探讨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的认知、保护与发展及建筑设计思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复兴是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通过城市复兴,可以创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场所,并使这些公共场所充满活力和意义,最终实现场所精神的复兴。文章以西安都城隍庙为例,初步探讨了在"唐皇城复兴计划"的背景下,通过更新改造,城隍庙依托其形体空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空间系统,并有效地传递了历史文化信息,从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环境中保持了历史区域的场所精神,成为古城西安城市复兴中特色鲜明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韩怡  王少锐 《山西建筑》2011,37(29):2-4
针对如何将城市生活空间的功能构成及形态要素有机地嵌入历史性空间结构中进行了探讨,以历史名城——西安的城市历史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城市历史性空间与生活性空间相互融合的基本途径,以期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查询,评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不同观点及研究状况。发现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开展较早,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较成熟,而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大量引进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技术,研究对象主要以东部大城市为主,缺乏对西部城市及中小城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驱动机制等,较少研究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机理以及未来扩展趋势;同时应加强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究;城市空间扩展驱动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驱动机制具有差异性。文章基于此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做了初步探讨,为今后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特征感知来自对现状城市空间格局中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社会生活文化沉积的展示和释读。这种展示往往依托城市的线性公共空间展开。它不仅仅是城市的通道,更是具备线性关系、结合了各种物质要素、有着流通以及人们感知产生的空间认知系统。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到钟楼的景观调查分析,探讨从线性空间角度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9村交接地带、城市和9村功能互相交错的区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最集中的区域。国外已有的边缘区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内容从最初的定义边缘区、分析形成特征,发展到从城市区域出发,从经济、空间、功能等多角度分析边缘区的问题。从研究历程看,边缘区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内容从最初的空间状况认识开始,逐渐深入到讨论边缘区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创新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融合,是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本文通过学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城市交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城市交通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的可持续运行。城市交通问题是工程技术与社会问题的综合。其次,总结提出了新时代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认为城市交通应从关注建成区拓展到关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从研究交通流、交通设施转向交通服务和复合交通网络,从关注自身顺畅运行转向高质量组织城市可持续运行。应重视信息技术为城市交通体系重构提供的机遇。最后,提出了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3个重点,包括完善城市交通基础理论(城市交通学)、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樊晓琼 《山西建筑》2011,37(4):15-16
通过城市发展模式和组团结构布局的前期研究,旧城、新区、城中村三种控规编制类型的分析,以及城市后期建设及运作方式的关注,探讨了控规工作方法,以期完善控规编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在慢餐、慢城、慢活等倡导性运动的基础上演绎出慢城市生活的研究,与低碳城市、人文城市、社会城市等理念一道成为城市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回溯了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的缘起、慢城市联盟框架及实质,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慢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生活空间及阶层化生活行为方式的城市研究,目的在于抗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生活及空间剥夺等生活不公平现象,构建人本、包容的城市生活空间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是指在城市中心地区中,由公共设施主核与亚核体系及其扩散圈层、轴环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地区。文章在研究国内典型中心区的基础上,从形成机理方面剖析其源于城市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与分离效应的空间叠合,提出由于圈核结构模式兼顾了城市中心的趋中性和特色功能的边缘性,从可以实现多核中心区在内部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进而提出圈核结构中心区发展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5.
贾敬 《中外建筑》2011,(12):71-73
在吸取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的教训之后,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模式在满足城市更新的多元化的需求下,以更灵活、针对性更强的方式实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针灸"则是在这种模式下,将其城市改造方法提升为一种城市设计战略工具。它是在借鉴了城市更新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和触媒理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发展形成的,实现了城市更新的集约化,科学化,有机化。  相似文献   

16.
胡敏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11):34-39
通过对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轨道交通线路的综合研究,对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进行总结与概括。着重从居住空间的转移、商业空间的变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进而从宏观上分析轨道交通在影响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城市更新视角,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理论研究、数据统计等定量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北京市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进行综合评估实践,创建了老旧小区评估指标与相关分析模型,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方法对老旧小区现状评估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完整的老旧小区评估体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措施建议,在未来推动老旧小区治理、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安历来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50年代西安是全国首批4个进行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第一次的功能分区使得北部大面积的大遗址得以保存.80年代西安的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又是全国首批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城市;90年代的总体规划,在市域范围中立体保护西安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控制了城市建设用地向文物遗址及自然保护区的扩张.使得西安这座拥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十分成功地保留了它的特点,为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云  李郇 《城市规划》2006,30(10):14-18
城市发展规模一直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通过预测人口规模来确定用地规模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城市管理需要。要对城市土地的需求进行预测,就要对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我国1990年、2000年199个城市建成区数据,对建成区的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用地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并进一步提出实施城市用地规模动态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As an urban development mode,the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targeted at energy-saving and based on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problems like disordered urban sprawl and traffic congestion in Chinese cities.This article takes Binhu New District of Hefei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e of the TOD mode in the urban desig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district,central urban area,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TOD mode is suitable for Bihu New District.It states that the TOD mod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the building of a "double-rapid" comprehensive publ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the setting up of decentralized-compact urban clusters and TOD communities,the mixevd land-use,as well as the scenery design with complete walking space.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certain flexible methods can be adop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OD mode,including making full use of bus transit when rail transit is lacked,setting up TOD communities surrounding the transport hubs,e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