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于明 《河南建材》2021,(7):65-66
大体积混凝土、水池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在我国的施工手册和施工规范中一般要求不高于28℃和25℃,在国外施工也同样要求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如正在施工的菲律宾cemex项目,与业主合同技术文件中明确要求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超过27℃,并且在与业主周例会时业主一再强调大体积混凝土、水池、库壁滑模混凝土入模温度都不能超过27℃.可见生产低温混凝土是国内外施工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必要措施.文章将结合中材建设有限公司菲律宾cemex项目现场施工实践,介绍低温混凝土生产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许炳新  向晖  曹青山 《建筑》2010,(18):72-74
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施工实践,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施工时的各种不利条件,提出冬季施工时混凝土配合比要优化、混凝土浇筑前入模温度应不低于5℃、混凝土浇捣后的养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中海气候条件下Ashdod港TRS胸墙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温控问题进行计算和实测数据分析,浇筑温度、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和边界约束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温控施工标准:混凝土入模浇筑温度应≤28℃,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最高温度应≤60℃,监测最大温差应≤18℃,2层浇筑时间间隔应控制在15d以内。将两层浇筑改为一次性浇筑降低边界约束的影响。通过计算及实测数据分析为TRS胸墙施工过程提供温控标准参考并指导实际施工。  相似文献   

4.
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为基础,结合特高压变电站GIS大板混凝土基础的特点:一次混凝土浇筑量约3 000m2、基础长而窄、需要二次浇筑、工程气候条件差,详细论述了变电站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结构设计简单规则,适当增大配筋率、增加分布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20~C35内选用;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分块分层浇筑、二次振捣;养护应及时,必要时采用表面保护;并提出了变电站大体积混凝土具体的温控指标,即混凝土最高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5℃,入模后最大温升值不应超过45℃,浇筑后的内外温差不应超过2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不宜超过1.5℃/d.  相似文献   

5.
入模温度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水化微量热仪,研究了入模温度(15、25、35℃)对纯水泥体系、水泥-粉煤灰体系、水泥-矿粉体系及矿物掺合料双掺体系下的水化放热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入模温度对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放热反应促进效果明显,掺加粉煤灰和矿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放热量和放热速度,大体积混凝土在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条件下,配合比设计应当尽量降低水泥及矿粉的用量,同时降低浇筑施工时的入模温度。  相似文献   

6.
姚俊  华清 《建筑》2013,(11):72+74
混凝土泵管包冰控温施工技术从控制泵送混凝土入模温度着手,使混凝土在炎热天气下,通过泵送到达浇筑地点的入模温度不高于甚至低于入泵温度,并结合在搅拌过程中加冷水或加冰等降温措施,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混凝土温度裂缝风险,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五号线炎热季节混凝土拌合物温度综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炎热季节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对预拌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要求(不大于28℃),通过原材料进厂温度控制,配比优化,科学调度、合理选择浇筑时间段,尽量避开高温施工等措施,在驻站监理的监督下.最大可能降低了混凝土出机温度及温度损失,满足了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抛免振捣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斌 《福建建筑》2011,(7):64-66
本文通过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模拟试验及钻芯法、超声波法等测试手段,研究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在钢管壁合理设置排气孔及控制浇筑速度有利于混凝土密实性;控制原材料入机温度、增加矿物掺合料用量及避开高温时段浇筑等措施可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减小混凝土水化温升;采用蓄水覆盖养护可有效防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  相似文献   

9.
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裂缝的常见形式,分析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并从控制水泥水化热、控制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降低温度应力等方面,提出了防治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西北地区某办公楼混凝土施工为依据,围绕冬期施工通常采用的综合蓄热法,对影响混凝土冬期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与保温加热措施、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型和选用、配合比设计要求、混凝土的覆盖养护等。根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测原料温度,对混凝土入模温度进行理论计算,和实测混凝土入模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测温度与理论计算温度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吴永红 《施工技术》2012,41(10):14-17
结合哈尔滨西客站工程施工特点,针对在严寒气候条件下轨道层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冬期施工难点,采用综合蓄热法+暖棚法施工技术解决了高速铁路混凝土在-20℃以下施工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负温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暖棚搭设注意事项及热源选择,暖棚内消防及照明,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具体施工技术等。最后介绍了施工中采取的有效温控技术措施,使施工质量得到很好保障。  相似文献   

12.
采用3种改性效果较好的聚合物改性剂,研究聚合物黏度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及聚合物黏度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透水性的影响,得出利于施工拌合的混凝土最佳温度范围。结果表明:HPMC、EP及PVA聚合物溶液的浓度与黏度成正相关,温度与黏度成负相关;3种聚合物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以及透水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其中HPMC对抗压强度的改善效果最好,PVA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最高但变化幅度大,EP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效果最佳且满足设计要求;在最长浇筑时间范围内,HPMC、EP及PVA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分别高于55、45、40℃,其坍落度及流动性都满足设计与实际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3.
岳朝俊  袁习奎  蒋思良 《建筑施工》2020,42(1):120-121,124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温差影响,混凝土极易产生温度应力裂缝,进而影响结构的整体受力及结构安全。为此,以某水电站进水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在拟定温度及通水冷却措施下的混凝土浇筑温度和温度应力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从而确定各部位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拉应力。分析结果验证了温度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实际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裂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工程安全.本文基于水化热分析理论,就施工前温控措施如合理分层分块、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冷却水管布置,施工中温控措施如入仓温度控制和保障浇筑质量,施工后温控措施如温度检测和养护,极端情况温控措施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安全壳截锥体为原型,设计了核电自密实混凝土模拟试验的截锥体墙模型块,进行自密实混凝土模拟浇筑,对自密实混凝土模拟试验截锥体墙内部温度与应变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越接近试验模型中心的测点,其测试的最高温度越高,最大压应变越大,最高升温约45℃,最大变形为360με,自密实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主导着截锥体墙内部各应变发展的大致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大明 《山西建筑》2014,(22):203-204
以坝陵河大桥东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为研究内容,介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浇筑技术,着重对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控制,冷却水温度的控制及测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上海长江隧桥承台及塔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长江隧桥承台、塔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采用了料控、温控、浇筑控等施工措施。其中,温控是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开裂、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工艺;而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进行降温是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热升温的有效措施,在施工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某特大悬索桥的索塔承台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模拟其分层浇筑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承台在水管冷却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从而得出水管的降温效果。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冷却水管间距、开始通水时间、管材对冷却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及大掺量粉煤灰,设计出承台C50低温升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取消预埋冷却水。利用ANSYS分别对配合比优化后的混凝土以及普通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配合比优化设计后混凝土最高温升控制在60℃以内,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温度应力小于混凝土各龄期的劈裂抗拉强度,能有效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采用该文提出的优化配合比,进行合江二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未见裂缝产生。  相似文献   

20.
张莉莉  罗艺  王杰 《建筑技术》2014,(2):105-108
北京绿地中心工程大体积基础底板厚3.2m,局部厚度达9.1m,一次性浇筑混凝土超过1万m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期间,最低温度达-20℃。通过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防冰雪冻害、控制混凝土裂缝、生产组织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了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