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林》2019,(4)
城市绿地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理念及方向对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著名宜居城市墨尔本、多伦多、温哥华和奥克兰等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此类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等相关理念及内容进行解析,总结可借鉴经验。同时对我国绿地规划及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绿地规划改进的方向,以期提高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水平,促进人居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设计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婷  李晓琼 《山西建筑》2008,34(17):344-345
探讨了城市绿地与绿地设计的含义,分析了我国园林学科发展的三个层次,研究了城市绿地设计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以提高城市绿地的设计水平,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邱实 《四川建筑》2014,(3):34-36,38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现代化机械作业的数量增加,势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何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到生态效益,显然,城市绿地系统延缓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环境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质量,而且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块状绿地和带状绿地是常见的两种不同模式的绿地系统,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文章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线内的绿地为例,初步探讨了块状绿地与带状绿地植物环境比较,希望为今后的类似研究提供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旭  唐永琼  陈烈 《规划师》2008,24(7):96-101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三项绿地指标上。以省为单位,依据这三项绿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城市绿化先进区、达标区、未达标区和缺乏区四类。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自东向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双金  马爽  张淼  龙瀛 《风景园林》2018,25(8):12-17
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为绿地规划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新数据环境下对城市绿地建立形态、品质、活力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大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城范围内的绿地进行多尺度的评估,同时选取遵义进行城市绿地品质和活力的案例研究。研究解决了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的提取、城市中心城范围的界定等关键问题,使城市绿地的评估更具客观性、统一性和可比性。结果表明:在绿地斑块尺度,中国城市绿地整体紧凑度较高,且多数绿地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在城市尺度,中国城市平均绿地服务水平为57.45%,其中副省级城市绿地服务水平普遍较高,地级市最低。本文分析得出中国区域城市绿地格局的不足与问题,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直接的自然碳汇,如何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为例,以高分二号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4类绿地中分层抽取139个样地进行碳储量估算研究。研究发现各类样地碳储量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4类绿地NDVI与碳储量的拟合模型,并另选40个检验样地,通过人工识别的碳储量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系统。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固碳总量约为4.14万t,不同绿地类型碳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各城市绿地碳储量的估算、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地在城市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城市绿地是衡量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以常州市绿地建设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结合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对常州市绿化建设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力求提升当代城市绿地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汶川震区看城市避灾用地缺失与避灾绿地建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汶川震区受灾城镇避灾场所的缺失入手,对城市避灾场所用地进行分析,提出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尤其是增加具有长期(固定)避灾功能的公园绿地是解决城市避灾场所问题的主要途径;借鉴日本避灾绿地建设经验,对我国避灾场所与避灾绿地建设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乔松 《园林》2016,(10):34-38
正城市绿地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保护和建设好足够的城市绿地,并切实推广和增加屋顶的绿化面积就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而最好的城市绿地就是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多层结构,绿量优先,使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截留雨水的海绵效益高度统一。城市绿地滞留雨水主要通过冠层滞留、表土疏渗和根际滞留三个层次,优良的树木配置和栽培养护的绿地可以滞留不少于80%的年下渗雨量。而绿地树木的选择、育苗方式(修剪)以及绿地土壤基础等问题都将影响绿地生态效益和海绵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适地适树配置乔木、改良绿地土壤、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安全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城市避灾场所与绿地的调研,分析我国当前城市防灾及防灾体系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以及绿地建设缺失的情况,提出建立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结合不同阶段避灾场所需求提出了紧急疏散、临时避灾和过渡安置等避灾绿地分级规划指标,并就推进今后平灾结合的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健全法规、加强研究、调整功能、试点示范、定期检查等系统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