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建筑领域早日碳达峰,同时压峰值,太阳能光热利用、浅层地热能利用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建筑领域能效碳效.从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建筑用能需求来讲,太阳能光热、浅层地热能技术用于供暖、制热水,节能的同时带来降碳效果.本文聚焦太阳能光热和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的中长期目标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媛 《中国建材》2021,(3):48-51
近来,"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词。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到习近平主席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再到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建筑的舒适性、宜居性和健康性与居住者的幸福感直接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约占我国社会终端总能耗的五分之一.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当建筑能耗占社会终端总能耗的比例约为40%时,那么该领域将成为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点领域.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会议强调,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远景目标,探索未来碳交易的可行方法,在长沙市建筑能耗监测平台2017-2020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发掘出长沙市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为下一步长沙市公共建筑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花久高速公路项目,在施工建设阶段综合运用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和工程创面植被恢复与腐殖土综合应用技术,取得了可观的节能减排效益,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公路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7.
刘任欢 《建筑经济》2023,(S1):354-358
全球变暖理论和低碳发展理论盛行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气候问题展开了多轮谈判,各国纷纷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也于2020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作为碳排放大户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也越来越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就如何实现湖南省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代建筑》2021,(9):6-15
王清勤: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绿色建筑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那么为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进一步的降低建筑的碳排放,我们要做哪些工作?主要有建筑节能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建筑使用能耗要进一步降低,建筑电气化要提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区域能源与柔性用电及绿色生活和配套服务设施的优化.2020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是21.4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其中建材的生产能耗占23.8%,施工能耗占1%,建筑运行能耗占21.7%.由此可见,降低建筑碳排放是对碳达峰和碳中和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刘青 《智能建筑》2022,(2):76-80
为响应国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提升民用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成为一种必然,可再生能源的智慧系统设计与调试显得特别重要.本文结合利用地热能设置区域能源站为办公片区提供冷热源的某工程实例,从必要性、设计目标、架构及能源监控管理平台等几个方面介绍区域能源站的智慧能源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将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提升至新高度,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实现建筑领域减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涂料外墙受材料属性影响,成型效果不佳、耐久性差;玻璃幕墙受加工工艺制约,不规则分块、大曲率三维等复杂造型通常带来成本的大幅攀升,经济性能下降。随着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的技术创新与升级,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外墙形式不断涌现,如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外墙。  相似文献   

11.
刘盛楠  朱赛鸿 《山西建筑》2007,33(8):236-237
从新能源的利用、中水的回用和垃圾处理三方面介绍了几种绿色住区的应用技术,着重对太阳能和地热能在住宅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光热技术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是目前太阳能应用发展中最具经济价值、技术最成熟且已商业化的一项应用技术。将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与木结构建筑相结合,以石家庄市某实际工程应用为例,对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效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以推动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向产业化、本地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陈易  薜天  王良 《住宅科技》2014,(10):27-29
借鉴绿色建筑设计中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原则以及碳汇的概念,以办公建筑内部空间为对象,从室内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内部空间的低碳设计原则,以期发挥对室内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卢丹 《城市建筑》2013,(8):135-135,137
"绿色节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成为节约成本、提高能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筑节能的根本就是低碳。本文以某项目的节能技术应用为例,通过材料、构造、新能源利用等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综述低碳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储能技术、相变材料的分类,论述了相变储能技术在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电力调峰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既有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所发生的四大费用:改造费用,使用费用,拆除费用和政府的补贴,以及详细的费用构成,建立了节能改造的LCC估算模型。详细介绍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费用中节约费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引入碳排放权交易理论,运用碳交易价格确定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后,每年可以节约的费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衡量出节能改造的经济效果和减排效果,而且为我国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共建筑在我国双碳“双控”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能耗核算方法具有一定个性。针对亚热带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特点,以电力数据为主要依据,结合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级公共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PECM),计算珠三角2000~2019年的公建能耗总量和强度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珠三角公建能耗总量持续增长,观察期内增量约为3482.91万tce,能耗强度从2007年达峰后开始呈现平稳和下降的趋势,年均降速约为3.82%。对比香港,珠三角城市能耗强度偏高,节能潜力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公共建筑能耗核算提供一种新思路并为珠三角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现有碳夹点分析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考虑经济性因素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制约,引入边际成本的概念,在碳夹点分析的数学模型中添加经济性约束条件,描述了修正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步骤,从而优化碳夹点分析方法中可再生能源资源用量的确定过程,避免过高估计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以考虑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的碳夹点分析技术在实际园区的建筑能源规划中的应用为例,证明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清洁生产、能耗限额、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为基础的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和碳足迹等方面,综合全方位评价了铝塑复合板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节能减碳,实现建筑装饰可持续性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筱敏 《江苏建筑》2012,(4):108-110
在建筑项目中推行电气节能措施,可在设计阶段在照明、供电等系统中采用多种节能设施,并尽量充分利用光热、光伏、地热等可再生绿色能源;在施工阶段应先准确理解设计要求,向施工人员详细交底,并在施工中逐条贯彻落实到位;在节能设备使用运行阶段,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由持证专业人员通过数据传输、用能分配、能源审计等手段监管设备,才能使各种建筑电气设施达到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