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国家,从19世纪开始探索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至今,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建筑修复理论与体系。本研究以法国卡弗鲁瓦别墅的建筑遗产修复为例,分析法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原则和等级以及建筑修复过程中的经验与特点,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此次地震灾害带来的惨痛教训将是深刻的。笔者就汶川地震中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情况进行分析,并由此对我国建筑抗震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与对策(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抗震减灾与灾后重建的对策建议3.1提高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将"预防为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牢记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亚美尼亚大地震的教训,认识我国地震的规律性特征,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抗震减灾的意识,切不可懈怠。要认识到,中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不可避免,中华民族将在抗灾减灾的实践中成长和崛起。  相似文献   

4.
《特种结构》2013,(3):119-119
继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再度发生7级强震,造成近200人死亡,受灾人口近200万。地震灾害学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地震时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  相似文献   

5.
《城市防震减灾》2009,(3):58-59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要求,由各省地震局、公安消防、武警部队和解放军共同组建的26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分期分批在风景如画的北京凤凰岭下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培训基地进行着各种灾难事故的救援培训。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要求,由各省地震局、公安消防、武警部队和解放军共同组建的26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分期分批在风景如画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减灾》2008,(3):F000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在党中央、国务院成立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领导下,迅速启动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Ⅰ级处置应急响应。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相似文献   

8.
欧洲历史建筑对石材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石材的保护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概括了欧洲建筑石材的使用历史及其加工和应用状况,分析总结了建筑中石材的劣化残损的形成因素,对现有的石材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技术包括:立面清洁,化学材料加固,新涂料涂层,灰浆填充,销钉加固,替换修补等,以此对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大地震造成人员财产巨大损失,从震害中反思,总结经验,采取改变地震预报观念为地震预防观念,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抗震防灾宣传,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生命线工程以及农村建筑、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严格控制擅自改扩建及违章建筑等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震灾害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地震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紧急响应和救援、灾后恢复重建;总结了日本阪神大地震上述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和我国城市地震的灾害管理工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徐一榕 《新建筑》2009,(3):118-122
大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之原因,虽说源自天灾,但造成生命财产之惨痛伤害者,则以人谋不臧所致之人祸居多!从台湾集集9.21震灾调查报告与本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之灾损状况之雷同,均可证实。造成汶川与集集之重大震灾原因,认为主要者应系全民防震观念尚未建立及建筑物之防灾抗震技术未曾落实与不完备二大人祸因素所造成。从全民防震抗震角度出发,先从观念层面上扼要探讨地震及震灾发生之基本原因,再从技术层面上探讨建筑物之防灾抗震技术,最后汇整所参与之《9.21集集大地震建筑物震害调查初步报告》,以提供汶川5.12大地震灾后检讨与重建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公权力"价值取向的发展困境,指出只有建立在"公权力"基础之上的"公信力"价值取向才是我国城市规划在行政领域内行使其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并以NGOs成功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事件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事件过程中NGOs在参与程度、信息公开、互助合作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公信力"行动准则和目标机制的实证分析,在结合相关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规划"公信力"价值取向建设的问责机制模型,包括透明度、参与、评估、投诉与回应机制四个维度,从而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对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提供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期间,必须通过过渡期的安置来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这种安置规划既要处理好过渡期规划与重建规划的衔接和城镇管理部门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在规划过程中选址的安全性,利于居民生活。结合都江堰市安置规划项目对过渡期安置点的规划进行分析,希望对安置规划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质量有保证的新建建筑完全可以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防目标,而由于历史原因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如果实施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同样可以达到三水准要求。为了避免类似巨大灾难的再次发生,应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对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和适当的加固,眼前的这些资金投入会在未来的地震中产生巨大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日本新溻县发生的中越大地震属于典型的山区型地震,中越地区山古志村在山村重建方面已从复旧阶段走向复兴阶段,在景观建设、产业恢复、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利用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调查的方法,概括了震灾后山古志村家园重建的理念、思路、问题与内容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家园重建中景观建设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最后总结了山古志村重建经验中可为汶川大地震后家园重建过程中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谈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情况的分析,探讨地震对建筑物作用的规律,以及建筑抗震设汁中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公共建筑致害的特殊性,民法通则与国家赔偿法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济,受害人的损失如果无人问津,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法律救济类型上进行扩张,使公共建筑致人损害救济除了主要依据现有的民事救济外,还可以通过责任保险制度以及公共建筑质量工程保险的建立,来完善公共建筑致人损害的救济体系。其中,政府管制的介入和推动将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李路 《新建筑》2010,(5):36-39
通过对四川省杂谷脑河下游羌族增头下寨的调研分析,指出其形成过程可归纳为:建立原点住宅—形成核心组团和入口组团—构筑完整村寨的程序。羌人根据寨子拥有的土地数量自觉限制人口规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程序和原则可供羌族村寨灾后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9·21震后校园重建模式 台湾地区于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5秒,在北纬23.85度、东经120.82度,也就是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日月潭西偏南方9.2公里处,发生里氏规模达7.3级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灾情是死亡(含失踪)人数2,378人,有40,845栋房屋全倒、41,373栋半倒。  相似文献   

20.
根据5.12汶川地震后什邡、都江堰市322栋村镇房屋的受损程度调查结果,分析了村镇房屋主要的损伤现状及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针对灾区村镇房屋的修复重建现状,提出了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