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古代风水,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址、布局、营造与调适。后来由于受祖先崇拜的影响。又从中发展出为死去的祖先选墓葬的“阴宅风水”。现代实行殡葬制度改革,废弃土葬而实行火葬,所谓“阴宅风水”的理论依据已不复存在,应予以摒弃。而原本的人居环境选址、布局、营造与调适。即“阳宅风水”,仍有其理论与实践价值。用现代科学与人文观点加以诠释,可以称之为生态和谐人居环境学。这是我们的现代风水观。我们以此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风水文化”,并加以现代诠释与应用。本文试以此观点.对香泉湖国际度假区作一概要评估。  相似文献   

2.
所谓人居环境,即是人类生存以及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需要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指导建设人居环境的理论依然遵循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它对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尊重自然生态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剑 《四川建筑》2012,32(3):27-28,31
作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人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所取得的研究和营造优良环境的科学。进入21世纪后,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在关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愈加关注怎样在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风水理论和植物造景都被认为是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的良药和措施之一。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并对中国传统风水与植物造景的结合基础和发展前景做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风水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风水学的建筑价值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黄帝陵.“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恰恰与西方的现代生态建筑理念不谋而合,又由于风水环境观的实用价值和哲学意义,再度唤起了近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相关领域对它的祟拜和信赖.通过对风水理论的再发现,从风水理论的哲学思想、审美价值、建筑环境、生态观念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它对当今世界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人居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风水理论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盛杰 《四川建筑》2006,26(1):25-27
通过古代风水理论的起源、发展、风水理论形成体系的解读,诠释古人按“寻龙、点穴、察砂、观水、取向”五步曲,探求“藏风得水、风水宝地”的朴素思想,先民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景观关怀和“天人合一”的人居建设观,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冰  张扬 《建筑与环境》2009,3(6):46-48
在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城市面临规模激增、环境恶化、特色消退、这种危机的时刻,一系列强调生态、环境、文化的新概念被引进城市,像“生态城市”、“风土城市”等等,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城市发展解开了新的篇章。风水理论在摒弃了迷信色彩的成分后,对于当代城市设计呈现给我们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7.
刘金梁  韩华  杨剑 《安徽建筑》2012,19(1):49-50,97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伴随我国人居环境改善活动两千余载,是我国古代城市、乡村、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随着全球进入城市快速化阶段,导致乡村地区各种问题凸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水理论再次受到关注,文章期望从这门古老的学科中得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9.
黄耘 《中外建筑》2012,(12):46-49
本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集中在人居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社会上面。试图从文化的深层次构建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研究的文化理论模型。研究以泸沽湖摩梭人居环境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理论构架的设想:“社会过程”即“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体系”是摩梭人居环境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社会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反应了地域人居的演变过程;“适应机制”是人居的自适应过程:“社会结构”是构成其人居社会形态的主干。“社会功能”是泸沽湖人居环境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发展的文化控制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浅论建筑风水文化的内涵与实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筑选址、布局、建造中注重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观形察势、重视地质检验、水质分析、坐北朝南、适中居中、顺乘生气、改造风水等方面的丰富科学内涵,把生态学、美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等融入建筑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突出了人类应该尊重环境的思想。建筑风水文化中的科学理论和超前的环境意识,对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境的潜在灾害威胁,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肖冠兰 《室内设计》2012,93(3):40-42
本文通过分析风水理论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价原则,指出其中所包含的"主次分明"、"均衡稳定"、"宽阔大气"、"屈曲灵动"等美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及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环境景观、空间构成、建筑群体组合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式景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而风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在前人风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多元衍化以及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设计演绎,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式景观中的风水文化运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育武 《华中建筑》2007,25(8):125-128
宋明理学是天道观思想由关注帝王统治秩序的理论依据,转向关注个人人生理想境界的人文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宋明以后的风水理论也由关注帝王的星象堪舆地理,转向了归依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论探索.在风水文化的形势与理气之争的背后,存在着哲学上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新旺  张凯云 《山西建筑》2009,35(36):44-45
从分析南京香榭岛别墅区用地现状与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入手,提出“人工与自然无间结合”的景观规划思想,通过延续自然植被、巧妙借景、强调选材及工艺等手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陕西勉县武侯墓形成于中国传统丧葬礼俗背景之下,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思想。通过对武侯墓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了武侯墓的历史沿革、区位及周边地貌。从景观营造的角度将武侯墓的规划布局与基地风水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发现武侯墓的规划不仅符合传统风水理论的一些规制,从当代景观学的角度来看亦体现出很好的景观营造意匠,充分反映了墓地规划中风水学理论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墓址环境营造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与地形的契合出发,探索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对太虚宫的影响。提出太虚宫设计的两个基本元素——"气"与"蕴"。力图使现代规划与古代风水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王育武 《华中建筑》2007,25(6):141-147
风水的山岳崇拜渊源于上古的萨满式地理观,《山海经》的主体《五藏山经》和《大荒经》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宗教历史上的萨满信仰时代,华夏上古史上的帝颛项时代)的宗教巫祝颂经,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华夏族的地理观以及神话血族谱系和宗教原型模式.后世在夏、商、周三代山岳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强化了昆仑帝山崇拜,最后形成了风水地理思维中的干龙朝宗思想和寻龙捉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