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史冬妮  汪洋  王海霞 《山西建筑》2009,35(33):50-51
阐述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模式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流动人口的存在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对居住的户型、外部空间以及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力求探索出真正能满足流动人口需要的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3.
居住状况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内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居住证制度的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模式逐渐经历由低质量水平满足短期居留向中高质量水平实现长期居留转变.其中,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业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流入地政府的保障制度等对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转变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刘翠  孙晓峰 《华中建筑》2007,25(10):38-40
城市化的发展,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聚焦于物质形态空间,在对低收入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的居住类型、聚居形态、居住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相关经验,从建筑、社区、城市三个层面探讨适合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的相关策略,从而使社会问题空间化,探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智才  任璐 《山西建筑》2007,33(26):52-53
通过对西安市城市边缘区的流动人口进行实地调研,对流动人口的特征和住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必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建议建造流动人口公寓,从而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和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本文以西安市为例,调查了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和模式,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解决和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涛  鲁晓均 《山西建筑》2010,36(29):10-12
针对目前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从流动人口的存在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三个主要方面探讨流动入口对居住的户型、外部空间以及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力求探索出真正能满足流动人口需要的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8.
吴晓  王慧  左为 《城市规划》2015,39(3):94-103,112
居住中心的识别可以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解码提供关键的信息和路径。笔者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针对大城市中的特定群体——总体和局部两类统计口径下的"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群体+进城农民),借鉴国内外的就业中心识别方法,不但测度和判别了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中心,还对两类流动人口的居住中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差异分析,旨在深度揭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11)
利用一项针对全国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从移民与本地人的互动频率和城市归属感两个维度,考察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内移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有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和中等城市的移民融入程度最好。居住在正式住房的移民融入好于居住在宿舍或非正式住房内的移民,而良好的社区治安、公共空间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社区环境因素也有助于移民融入城市社会。建议通过提高住房政策的开放性、加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完善社区周边设施、鼓励跨群体社区参与,提升城市移民社会融入的意愿和机会;同时,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流动人口融入的薄弱环节来改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进城务工的民工人数日益增多.北京作为来北方务工人员的首选地,是华北地区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据统计:北京市流动人口注册登记数为400万人,外地民工在京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纺织、环卫、园林业.其中,从事建筑业的民工有62万.民工特别是建筑业民工来京后居住状况如何呢?北京在建筑民工的居住方面有何规划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委员,建筑业管理处处长朱和平.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和研究了这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状态,提出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大城市的数量不断爬升,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他们的融入状况又有了诸多新的变化。本文选择以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广州的城市融入状况为切入点,探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中出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居住满意度是国内外城市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关注个人社会经济条件、住房条件以及社区环境等对其的影响,缺乏关注和系统地探讨流动人口特有的"临时性"特征。本文将流动人口的临时性特征总结为行政、经济和社会临时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行政临时性对居住满意度影响不大,而经济和社会临时性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单纯地改革户籍制度,并不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居住满意度,需改变其经济和社会的临时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卞融  吴晓 《规划师》2010,26(7):113-120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显著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影响居住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迁居特征、住房条件、职业状况、来源地和经济地位,影响就业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职业状况、集聚方式、迁居特征、住房条件和经济地位。其中,居住空间分异受迁居特征影响较多,而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业状况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马小凤 《山西建筑》2012,38(2):12-14
通过分析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年龄组成、家庭构成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及相应的居住需求,从套型内和套型间两方面探讨了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对以后流动人口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不同城市区位,将流动人口聚居形态分为城郊边缘带与城市郊区两大类型;并从空间特征、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等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类分别考察:即位于城郊边缘带的商贸集散地混居区、再利用的临时住房、流动人口大院、城市老旧小区4类以及位于城市郊区的流动人口与村民的混居区、统一租赁的农村居民点以及新建流动人口公寓3类.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典型案例分别代表城郊边缘带与城市郊区两种类型的聚居区,从居住满意度与社会融合度两个方面,对聚居人群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聚居类型社会融合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聚居形态的居住人群与城市的融合度存在显著差异:即居住于城市郊区聚居区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对社区事务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良好的期望,具有更好的社会融合度;而居住于城郊边缘带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迅速扩张,给城市居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问题。论文首先利用AHP方法,确定城市居住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对滁州市的地形DEM以及滁州市要素的行政分布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将数据进行叠加,对滁州市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评价分析,最后得出滁州市居住环境的评价专题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层研究。而本文则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分析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具体包括对城中村是西安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场所、西安市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对流动人口居住的影响及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解决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三部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加入到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之中。流动人口涌人城市满足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转移的迫切需求,缓解了城市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紧张现状,为全国各行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流动人口所处的工作、居住、生活等环境的限制,卫生医疗条件差、占用的医疗资源少,导致流动人口的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通过分析广。大流动人口的健康隐患及传染病风险,促进社会各界关注流动人口生存状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从解离性与获益性视角,考察了户口身份、居住意愿对已婚流动人口在社区导向型与个体指向型教养观念与具体品质偏好上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与外地流动人口在教养观念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居住意愿成为影响该群体教养观念的重要因素:流动个体居住意愿越稳定越偏好社区导向型观念,对个体指向型观念的偏好则降低,且这一影响在外地流动人口中更为显著。基于以上发现,增强流动个体的社区认同感有利于其对子女在社区导向型品质的关注与培养,长远来看或有助于子女积极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及城市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