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建筑》2013,(5):55-58
以16年的建筑学学习为线索,回顾了在昆明理工大学(原云南工业大学)新迎校区的本科、白龙校区的硕士研究、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的博士后研究与教学,不同阶段的建筑学学习和工作经历。藉母校“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办学30周年”及“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之际,以此文章为之共勉,表达了对未来的建筑学学习期望。  相似文献   

2.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此文首先说明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原因,然后就一些核心理论问题,提出一个初步框架稿,共包括七个方面和25点。这七个方面内容是:1.建筑(学)的本质;2.中国建筑学的特点;3.建筑与环境;4建筑与文化;5建筑与科技;6建筑与城市;7‘建筑师的职业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继1996年建筑学报2、3期所刊本人“关于建筑学的未来几点思考”的系列论文之二,主旨为1999年国际建协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建筑学”大会的5个子议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教育”(不包括“建筑师的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思潮作简要的回顾与前瞻,意在为我参与者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5.
《华中建筑》2012,(12):189-189
2012年建筑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院长系主任大会于9月19日至9月23日在福州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下称“专指委”)主办,  相似文献   

6.
何艳志 《华中建筑》2005,23(6):178-178
引子:2005年9月24日,第四四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建筑院长江院长系主任会议(图1)在沈阳建筑大学举办,会议的主题是:新时期建筑学和建筑教育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行  赵俊义 《新建筑》2006,(3):58-63
基于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零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的首要前提和创建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建筑”内涵系统与概念范畴;破解了建筑绝对本质和根本特征;揭示了建筑三大规律;概括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肯定了“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论证了建筑与城市根本关系,指出没有建筑便没有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8.
资讯     
方家欢  吕凯 《中外建筑》2005,(6):150-153
CCTV新楼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完成;未来城——法国建筑师期待在上海一展身手;建筑与文化论坛北大比较文化研究学者谈建筑;洋设计大行其道占优势 广州本土设计举步维艰;艾未未:中国建筑学的落后不可想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时代建筑》2008,(4):144-145
建筑评论(英)2008第2期建筑学和生态学;建筑实录(美)2008年第6期建筑肌理;2008年第3期;哈佛设计杂志(美)2008年春季设计可否改变贫民窟的生活境况?  相似文献   

10.
陈穗 《中外建筑》1999,(2):39-41
教育改革必联系到办学特色。专业教学的特色既源于专业科学未来的发展新方向、新内容,又基于学校专业教学的现状(含传统)。 1、现状 分析建筑学教学现状,行内许多人认为这些年普遍存在“滑坡现象”。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1.1、传统建筑学的教学(“狭义建筑学”观?)。我们现行的建筑学教育大体上仍袭用十九世纪盛行的巴黎美术学院的一套旧理论、旧方法。其特点是:强调建筑学科的专业性教育,形成了建筑师的传统优越感和学业的专一性,无通用性,无融合性;教学特别重视建筑单体的设计,“平、立、剖”老一套,甚至在师生中造成“建筑学=建筑设计”的传统偏见;重“建筑表现”手法训练,特别是过分偏重于“手工技巧”培养,是学生费时耗力最大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目前也大多是一种建筑制图与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简要剖析论述了世纪之交世界建筑和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七大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从中凝练出四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即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体现主流科技进步的现代城市与建筑设计技术集成和创新、基于信息数字技术的建筑学科科技平台的创新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地域化与文化历史遗产保护。论文还结合中国建筑学科发展提出了需要优先开展研究并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董黎  杨文滢 《华中建筑》2005,23(4):160-162
该文概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背景,并进而提出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趋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尝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纲伦 《新建筑》2007,(3):63-65
建筑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人都有权利欣赏和评论建筑。文学家叶廷芳的建筑美学在建筑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他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中国当代建筑师应当采取的策略。这种态度和见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6.
谢珂 《安徽建筑》2007,14(5):12-13
建筑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其他先进文化的渗入。文章重点在建筑里解读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对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一书中提出的从城市角度来论述建筑意义的经典思考模式及以其作为思想基础的建筑类型学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研究罗西关于建筑类型学理论深邃思想,体现罗西以建筑为目的物的城市研究方法并指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郁枫 《城市建筑》2014,(5):118-120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人文的感性.本文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尝试在科学哲学的视角下来研究建筑思潮.文章首先分析了科学哲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并论述了20世纪以来建筑思潮发展与变革的三个阶段,重点阐述了建筑思潮与科学实证精神、哲学思辨的相互影响.建筑思潮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筑风格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哲学等深层次背景的变化使然.  相似文献   

19.
王绍森 《新建筑》2014,(3):78-81
针对建筑设计的真实存在及内心世界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应采取谦恭的态度和自由的方式,形成真实环境下的“弱建筑”和抽象环境下的“若建筑”,其中“弱建筑”可以在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区别体现对环境的关照,强调客观理性,立足现实;“若建筑”则是以建筑的原理感悟城市与建筑,并抽象表达环境存在,强调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抽象性,自由畅想。并结合设计说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