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本文通过设计实例,从四个方面(建筑学的哲学范畴;建筑的科学技术性;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文化范畴)来论述建筑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存在逻辑上的“唯一”性,提倡一种理性的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2.
"建筑意"的阐释与表达--兼谈孔子研究院环境设计美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环宇 《华中建筑》2001,19(2):43-45
该文在中国意境美学基础上,解释了梁思成生生的“建筑意”概念,并对诺伯.舒茨的“场所意境”的提法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孔子研究院环境设计,提出了“建筑意”表达的“三大境界”。  相似文献   

3.
文化环境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环境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环境研究由建筑、城规、景观学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理论而形成。它主要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改造起源于“定居”,定居活动涉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定向”活动。人类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特定的“宇宙观”,宇宙观进而指导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活动。宇宙观的不同影响人类塑造的环境形式。传统社会的人类用与宇宙观相联系的三种方法来确立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区分“神化的”和“未开化的”世界;二、确认自己的环境居于世界的“中心”;三、认为自己所属的环境是“分层次”的。聚落是人工环境的主体,聚落的形式和结构是有规律、有特定模式可寻的,该模式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模式协调的。因此可使用“近代学”的方法对人类聚落的模式进行研究。此外,介绍了环境分析和研究中十分有用的四种外缘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研究传统环境,文化景观、民居、地方建筑、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乡土环境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耀华 《山西建筑》2004,30(11):9-10
结合世界各地传统民居的生态策略,针对建筑与人的气候适应性,从建筑、人及环境三个方面阐明了以“变”应“变”的适应性策略,以创造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5.
迈向21世纪的建筑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读 1.1 环境问题与建筑。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垃圾成灾等等现象表明,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状况呈指数级恶化的趋向。目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environment),也就是称之为“问题”、急需“整治”和“保护”的“环境”,主要指的就是这种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6.
"海归论坛"     
1989年11月,我去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修。在此前的十年,我有六年是在读研究生,四年在同济教书,在研究生阶段的初期,我以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ht)为研究对象,加深学习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后期,我则环绕城市建筑为主题对于19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建筑符号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后,建筑设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洋设计”目前已横行天下,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建筑创作是建筑设计企业的“生命线”,人才又是建筑创作的关键。因此,建筑设计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品质,改善人才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于2004年5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举办的“提升企业管理品质,营造建筑创作环境”的高级研修班,旨在探讨如何营造一个更利于推动建筑创作进步的内部环境,探讨如何构筑一个更利于建筑创作人才成长和才华展示的平台,这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该期杂志我们特申请增页将这次会议的内容编辑刊登,期望管理者在管理本企业中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升乐 《四川建筑》2004,24(4):76-76,78
四川建院大门设计匠心独具,过目难忘,全新的“史”“学”交融构思,完美的“天人合一”理念,和谐的审美透视效果,使校大门成功地获取到“天地人”的亲和浑一。  相似文献   

9.
朱文一 《建筑》1999,(9):21-22
一、“建筑与环境”导读1.环境问题与建筑目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也就是称之为“问题”、急需“整治”和“保护”的“环境”,主要指的就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建筑与环境”课题的出发点。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建筑理论、方法与实践。这方面的探索尝试建立“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最优配置,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遍流行的“国际式”建筑定势…  相似文献   

10.
(一) “环境艺术”一词,十几年前,许多人也许没听过。把“环境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和一个专业,并在大专院校中设置“环境艺术设计”科系更是最近时期的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同一建筑类别的范斯沃斯住宅和莫勒住宅的形象之间有着极端的反差,但是文章力图通过比较两种住宅操作系统中蕴含的密斯和路斯对传统和建构的认知,及其所引起的住宅-居住的关系,阐释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886-1969)和阿道夫·路斯(1870-1933)各自的住宅操作系统“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基于特殊性之上的碰撞。  相似文献   

12.
段德罡  刘波  申研 《华中建筑》2012,30(6):123-127
该文针对以丽江宝山石头城为代表的偏远古村落在保护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以及村民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与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等问题,提出“以用促保”是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保”的等级及相应“用”程度的确定,达到“用”与“保”的良性循环,使传统聚落在得到全面保护的同时展现出其在新时期背景下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何丽 《重庆建筑》2013,12(4):27-30
对比传统防御性聚落、并思考近现代西南城市形态演进过程中,防御性聚落及其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特点及其作用。提出柳州沙塘"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建设特点:整个聚落的功能比传统聚落更综合;聚落内的防御性建筑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防御建筑内部的社会空间匀质均等。指出近现代防御性聚落对城市史的研究启示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Design as scholarship or scholarship of design? "No" to a forced choice of ideology but "yes" to a new model of architectural critical theory. These twinned aspirations of scholarship are frozen by ideological mandates that control sign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First, we must understand how ideology creates metaphor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n, we must spatialize this same logic to see the inner workings of our synesthetic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as an act of reception.  相似文献   

16.
汪原 《建筑师》2006,(3):72-75
通过对《城市并非树型》的反复阅读,作者指出: 尽管亚历山大有着把握现象的敏锐性,但《城市并非树型》缺乏缜密的分析,在城市空间的“生成”和“创造”问题上,仍然采用的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从而导致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零能耗"建筑因其对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异的绿色生态性表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零能耗"的基础研究才刚起步,而真正建立起来的"零能耗"建筑更是较少;通过对比国内外多个"零能耗"住宅的实际案例,论述了在相同设计条件下,各国对达到"零能耗"标准的设计策略的差异性;同时,探讨了其从设计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能耗控制和设计策略的思考,为我国在"零能耗"住宅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园”作为一种造园手法,在中法两国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园林中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并且在现代园林中广泛应用。中法两国在古典园林的成就方面,被视为中西园林界的代表,在许多方面存在可比性。同时,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两国17世纪园林中“园中园”异的比较,探寻两国固有的特色,分析“中园”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应用,试图为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质量有保证的新建建筑完全可以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防目标,而由于历史原因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如果实施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同样可以达到三水准要求。为了避免类似巨大灾难的再次发生,应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对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和适当的加固,眼前的这些资金投入会在未来的地震中产生巨大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动态规划建立在过程规划和民主决策的思想基础上,但发展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动态规划视角"这两个新内涵。动态规划以利益相关者分析作为规划的出发点,按照"问题"、"原因"、"方案"、"评估与选择"、"实施"五个阶段编制规划,每个阶段有"临时性假设"、"讨论决策"、"整理总结"、"公示"四项工作流程,并进行动态地修正、实施。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探讨了动态规划中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动态灵活的规划视角、面向社会影响的评估等对于我国的启示,以期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