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分形理论,采用计盒维数法量化苏州古典园林 环秀山庄的假山观赏面各要素分形特征。依据观赏面元素划分 的组合类型,计算轮廓线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分形维数与假 山观赏面景观复杂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假山观赏面各 要素及组合轮廓线的量化手段之一,以及评估假山与其他要素 组合观赏面复杂性指标之一。相较于传统基于形式美学和经验 评价的假山形态研究,为古典园林假山游赏价值提供了一种可 借鉴的量化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12)
在园林景观中,假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假山在园林设计中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园林景观的人文美和自然美。假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园林工程的需要,能够灵活逼真的表现。在园林假山施工的过程中,要首先对园林假山进行构想和布局,做好假山的施工技术管理,掌握好假山的施工工艺,从而提高园林假山的建造质量,充分体现园林假山的观赏效果。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园林假山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
中国古典园林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颇深,因此园林中的造景自然而然受其影响,而造园中普遍使用的叠石假山技艺精湛、成就极高,形成了特有的造山艺术。那么中国古典哲思是怎样深入浸彻于这一极具特征的艺术当中的呢,又有哪些古典哲思对其影响尤为甚之?这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自然山水园著称,体现出“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特点。其中假山,这一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弥足轻重的地位。刘敦桢先生曾经说:“假山是中国园林中最为灵活、最为具体的造园手法。”“最为灵活”指假山在园林中复杂的功能和用途,其空间形态无定式,既是工程材料同时又有造景作用。而“最为具体”则指假山造景可实现性强,手法多样,虽然“无园不石”,但都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
文章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设计案例,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轩榭庭院、假山花木、游廊与洞门花窗之间的美学关系进行分析,并列举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三馆一站"借用苏州古典园林元素的案例,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建筑借鉴古典元素是民族特色建筑的必由之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鉴赏苏州假山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进程及独到的工艺技术。苏州园林具有典型的传统山水园特色,叠山理水与建筑、植物配置构成营造苏州古典园林的三大要素,素以"以石配景、用材讲究、拼叠完整、变化丰富、做工精细、形纹融顺、工艺独到"著称的苏州风格假山工艺技术,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被广  相似文献   

9.
吴肇钊 《风景园林》2014,(3):151-152
孟兆祯院士是风景园林学科杰出的学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的学风、借古开今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作品均堪称学界的领军杰作。他既是我的启蒙老师,又是引领我在学术道路上步步前行的恩师,我将继续以他为楷模,继续学子之路。 1研发假山技艺填补学科空白 孟先生在园林学科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他任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期间,编写了首部园林工程的教材,鉴于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这就决定了假山与理水处于中国园林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故有“无园不石”的记载。园林界泰斗汪菊渊先生说园林学科中最难的是假山。他迎难而上,为了“外师造化”而踏察了三山五岳等风景名胜,走遍国内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从文史古书中学习研究传统理论,又向“山子张”等山石师傅学习假山工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园林界首次发表《山石小品初探》论文,以实例论证“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继而又出成果《假山浅识》、《北海假山浅释》、《假山、园林、工程、置石》论著。  相似文献   

10.
喻梦哲  林溪 《风景园林》2017,24(2):117-122
针对我国古典园林中池、山等部分以叠石构成,其外观轮廓难以精确测量和清晰表达的问题,以苏州环秀山庄与耦园假山为例,尝试以三维激光扫描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此类对象,并与传统手工量取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其在数据获取效率与全面性方面的全方位优势,并就该技术在园林信息采集和图纸成果表达等环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初步讨论,评测了此类测量技术手段在古典园林测绘和研究中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汛 《古建园林技术》1984,(4):52-54转38
许缵曾于康熙十一、二年,建造了莱园。莱园内假山在十年后倒塌。莱园后为同里张维煦购去,改名塔射园。当地口碑相传,塔射园为张南垣所造。张南垣“尽变前人成法”,极力反对“小中见大”,竖向构图的全石假山。莱园假山倒塌,证明了这种说法的正确。莱园假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地基处理不好。(2)山体结构不合理。(3)山顶种树太高、太大、太多,树根下扎旁伸等。  相似文献   

12.
程洪福  胡伏原 《中国园林》2021,37(2):139-144
假山是历史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材料、结构和工艺特殊,受影响因素较多等特性,是遗产构成要素中异常脆弱的元素。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作品的典型例证,亦是该园林的关键核心遗产,对其开展系统性监测尤为重要。假山遗产监测必须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跨学科合作路径,整合多学科方法与技术,运用多种设备协作、多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假山综合性动态监测,提升遗产监测的有效性与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常以山石为主景,有“无园不石”之说。自古以来,很多山石家的技艺手法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每座石山在堆叠之前应有一个总体规划设想。堆石叠山地基必须牢固,范围应大于山体。山石施工过程中,分层处理,便于形成层次深远、富于变化的效果。码放山石力求紧靠牢稳、咬茬坚固,但也不可能完全严丝合缝。  相似文献   

14.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凯 《风景园林》2020,27(2):13-19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的理论同历史、遗存及现实状况存在差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叠山造园的典范。在曹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张南垣叠山造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指出张南垣以真山境界为目标,通过"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获得"园在山中"的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张氏叠山在中国园林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达到的造园艺术成就和引发的造园风格变革,还在于造园追求上的高度,以及其创新方法同这一目标的极佳匹配。张氏叠山是园林史发展至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实践可操作性的造园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杰出典范。其后历史上的多位叠山造园师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方法,也为当代高品质的叠山造园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5.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 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 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 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 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 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 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 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 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 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风景园林》2020,27(2):38-44
杭州飞来峰与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简称叠山)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南宋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皇家园林以"西湖第一山林"飞来峰作为园林叠山的写仿蓝本。在文献不清晰、考古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飞来峰的历史图像整理与分析,从图考园林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古人眼中的杭州飞来峰视觉形象特征:山体露骨、洞窟玲珑、奇石累累,并不是从字面上认识的置石立峰,而是把飞来峰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飞来峰相关文献、实物遗存等资料,探究古人是如何具体参照杭州飞来峰叠山造园,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叠山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戴文翼  顾凯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弇山园是晚明的江南名园,以山景营造为重要特点。该园的主体建设延亘数年,3座不同时期营建的假山具有各异的叠山意象,分别可概括为壶中天地、山水再现和天然意趣,此三者均为园林叠山的重要主题。旨在通过对"三弇"的分析,揭示出此3种叠山意象在晚明江南园林中是如何借由具体营造实现的,这些意象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发端、延续和变迁的,从而在传统叠山的意象与营造两者间架设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