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指挥工程内组合大屏幕隔震系统对爆炸冲击震动的响应,进行了等比模型的野外化爆试验,得出在不同药量、不同方位爆点爆炸冲击震动作用下模型隔震系统的震动响应。通过对不同震动响应的对比分析,得出组合大屏幕隔震系统对不同爆炸冲击震动的隔震率与隔震器变形量,验证了组合大屏幕隔震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3.
为加深对爆炸震动隔震与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分析了建筑结构隔震与爆炸震动隔震的概念、原理、方法,对其震源特征、隔震方式、隔震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建筑结构主要隔离的是持时较长、幅值较小、低频的水平地震,爆炸震动隔震隔离的是瞬态的高幅值、高频竖向震动。二者震源不同,隔震原理、隔震方法、隔震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隔离、减少或消耗震动能量的输入、输出。  相似文献   

4.
爆炸冲击震动下隔震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爆炸冲击震动下隔震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员安全和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一定的简化下建立了线性隔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表明,照搬文献[2]的加速度容许值标准设计的爆炸冲击震动线性隔震系统,其可靠性是相当差的.提高隔震系统可靠性在于合理选择系统的自振频率.  相似文献   

5.
6.
地下多层离壁式框架结构是大型防护工程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战时将承受强烈的爆炸震动作用,但目前没有针对此类结构进行爆炸震动抗震设计的方法和资料.本文基于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野外爆炸震动模型试验的结果,开展了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分析;在有限元建模方法合理性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种工况下典型三层钢筋混...  相似文献   

7.
余倩  龚培雷  张千里  殷嘉杰 《四川建筑》2012,32(5):130-131,133
文章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一典型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应用时程分析法分别计算了不同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并将不同激励下结构的加速度、内力及侧向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平爆炸震动作用下结构以剪切型响应为主,且双向激励下结构的动力响应要比单向震动激励作用剧烈,动力响应的大小与结构形式及激励的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将自行研制的ACMRD-10kN型磁流变阻尼器与FGG-4kN型钢丝绳隔震器相结合,组成磁流变组合隔震系统,应用到防护工程的震动控制中.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对隔震系统进行了震动台冲击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ACMRD提供可调阻尼力的组合隔震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被动隔震系统,能同时减小隔震系统...  相似文献   

9.
组合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优势,达到最佳的隔震效果。对此,以上海某医院一住院楼为研究对象,将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组合成6类隔震体系。将这6类隔震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隔震体系下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隔震支座最大位移、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抗风承载力验算计算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隔震体系相对单隔震支座体系有更好的隔震性能;铅芯橡胶支座对隔震层位移的减小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水平隔震结构竖向加速度被放大、钢弹簧三维隔震支座抗拉能力差且易发生提离失效等问题,研发新型自复位抗拉三维隔震支座,使结构具有三维隔震能力,防止支座发生提离失效.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常规水平隔震结构模型和采用新型自复位抗拉三维隔震支座的三维隔震结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地震波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量方法评价隔震系统的隔震效率,建立了人体与隔震结构的二自由度隔震系统力学模型,通过分析隔震系统在爆炸冲击震动输入下的能量响应,参考传统的加速度传递率评价方法,提出了从人体承受冲击能量大小的角度评价爆炸冲击隔震系统隔震效率的方法,即能量传递率法。通过输入不同峰值和脉冲宽度的半正弦加速度脉冲信号,数值模拟了二自由度隔震系统在不同爆炸冲击震动输入工况下的能量响应,以及隔震系统的加速度传递率和能量传递率。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研究了隔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输入能量对隔震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加速度传递率相比,能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爆炸冲击隔震系统的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爆炸冲击隔震系统根据人员承受爆炸冲击震动容许值指标的不同有3种隔震效率评价方法:加速度峰值隔震率法、振动剂量值(VDV)隔震率法和能量隔震率法.通过二自由度钢丝绳隔震系统冲击响应算例,分析了3种评价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深入研究了3种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3种评价方法中,能量隔震率法更能反映出隔震系统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某体育馆隔震建筑作为分析对象,选择三组共75条天然地震动记录和一组共25条人工模拟记录,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过程中不同地震动记录对减震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设计谱与记录反应谱之间的匹配精度,并不能明显减小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离散性;样本容量为3条时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样本容量至少为7条,并以平均值作为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超高层错层隔震体系是层间隔震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隔震结构。建立了某超高层错层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分别输入普通地震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和近断层脉冲型长周期地震动3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动,分析错层隔震结构在3种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并与层间隔震结构响应进行分区比较。结果表明:错层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在3类地震动作用下层间位移较小,基底剪力较小,塑性铰少,两种结构均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在普通地震动作用下,错层隔震结构相比于层间隔震结构层间位移减小、基底剪力减小,其减震性能较层间隔震结构更优;错层隔震结构在不同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减震效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稍优于层间隔震结构的,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稍劣于层间隔震结构的。在受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影响的区域,错层隔震结构在设计时需对中部隔震层附近的核心筒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选用宽频远场地震Kanai-Tajimi模型与He-Agrawal近场脉冲地震速度脉冲模型,对现有的典型近场地震记录进行非线性数值拟合,调整其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的比值,得到不同脉冲分量的地震波;文中以一幢8层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合成近场地震波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水平及转动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含有脉冲分量的近场地震动比远场地震动破坏力更大;基础隔震体系能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中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工业建筑》2017,(9):129-133
针对某网架结构,建立了非隔震、采用传统水平隔震支座和三维隔震支座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其进行自振特性分析和爆炸地震、天然地震输入下的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各工况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爆炸地震波具有频带宽、高频成分丰富和持时短的特点;天然地震作用下网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响应要远大于爆炸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采用水平隔震支座和三维隔震支座后明显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三维隔震支座对结构高阶振型周期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相比水平隔震支座,三维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更好、通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柔性储罐底环梁基础隔震地震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储罐柔性罐底以及环梁基础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扇环铅芯叠层橡胶水平隔震支座与筒式黏弹性阻尼器碟形弹簧竖向隔震支座串连而成的三维隔震支座,将其与环梁基础联结构成隔震环梁基础。以50000m3储罐为例,忽略储罐罐壁的质量,将采用隔震环梁基础的大型储罐中的液体质量简化成不考虑质点间耦合作用的三质点体系模型,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对其进行水平隔震地震动响应分析,给出了简化模型地震动响应变化规律;考虑储罐罐壁与液体耦合作用,将采用隔震环梁基础的大型储罐中的液体质量简化成单质点体系模型,在竖向地震动激励下对其进行竖向隔震地震动响应分析,同样给出了简化模型的地震动响应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恢复力特点进行了研究 ,提出并分析了叠层橡胶支座的粘弹性模型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粘刚塑性模型 ;即叠层橡胶支座采用弹性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 ;滑板摩擦隔震支座采用双线性库仑摩擦阻尼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用提出的分析模型对振动台试验隔震房屋进行了三维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析模型不仅能有效预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而且分析和试验所得的隔震支座滞回曲线相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由滚轴和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组合体系的隔震性能.将这种隔震体系安装在一个5层钢框架模型上,滚轴和橡胶隔震支座各承担一半竖向荷载.在振动台试验中,分别输入相当于8度设防烈度的EI-Centro、Taft、Haehinohe、Tianjin地震波,测得各层X、Y两个方向的加速度反应和层间位移反应,试验表明,该组合体系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最后,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该体系的隔震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