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并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和建设的经验,从而实现居住环境中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1、研究报告及示范城市评估报告。2、分区域尺度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建议。3、提交生态城评价指标体系1套。4、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叙述,并对我国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发展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从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面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有利于促进生态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探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在分析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本质,总结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生态城市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强调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生态"为基本线索,将国内外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历史划分为"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回归"、"生态革命"四个阶段,并回顾了各个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经典理论与方法。旨在理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生态脉络",从而为把握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线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生态规划技术方法的探讨,鲜有反思生态城市的理念起源及其实践效果。文章综述近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生态城市理念和实践的核心争论点进行剖析。文章首先回顾生态城市理论及实践的变迁,将生态实践划分为 3 个阶段,第 1 个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自下而上的社区实践,第 2 个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发的热潮,第 3 个阶段是全球化大规模生态城市运动。然后分析生态理论在概念上的学术分歧,认为生态城市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为实践提供了灵活性 ;并理清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这几个概念的联系。最后作者分析了生态城市实践近年来在学术上和实践中的核心争论点 :认为在组织模式上,由政府、企业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模式逐渐取代了早期自下而上的社区模式 ;在适用范围方面,典范性项目存在局限性难以在全球复制,依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生态理论的内在矛盾方面,经济发展是许多生态城市项目的出发点,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难以平衡。  相似文献   

8.
生态自然观下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生态城市产生的哲学渊源和时代背景,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了生态城市与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陈万年 《山西建筑》2007,33(6):68-70
在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内涵进行了阐述,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辉 《山西建筑》2010,36(14):25-26
介绍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其内涵和发展生态城市的必然性,从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体制,城市氛围四方面入手,阐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构想,以期指导实践,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今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现实出发,追溯和分析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要点和它广泛、深远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教益与启迪。为缓解城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者通过对乐山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践,并认真吸取包括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系统协调等先进的规划思想,提出了乐山绿心环形城市布局结构的新构想。目的旨在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改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城市处于几重自然生态圈的包围之中,从而创造了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大环境。为了追求现代城市更高发展阶段的环境质量要求,应努力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文章对生态城市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并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正确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人居环境为例,从工业建设和民用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寒地煤炭城市人居环境的现状,找出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影响生态人居环境良性发展的因素,从环境治理、生态规划、产业规模、政府职能、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出适合东北寒地煤炭资源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义乌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确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然后对义乌市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分别计算,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市生态承载力在急剧下降,并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几点关于减缓义乌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辨析上海临港新城生态立地条件与系统特点,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取临港新城生态空间格局的利导因子,以此审视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中结构性生态框架调整的问题,及生态保护壳、生态走廊与生态核等规划理念在临港新城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内涵缺失,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提出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就地平衡原则、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中心组团型、新旧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城乡融合型、指掌与树枝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长藤结瓜型等多种结构模型,且逐一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特征、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中的作用。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中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还刚起步,规划管理的重点还停留在设计审批阶段,对施工、验收与未来运营能否达到预期的低碳生态效果等,相应管理环节基本缺失,亟需在控规管理实施层面进行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本文认为除了技术应用和指标制定外,以低碳、绿色、生态为规划驱动力的城区建设必须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地方规划治理体制,才可以获得在法制和制度上的保障,从而得到广泛的实施。本文以近期对北京市长辛店生态城项目案例的研究,从规划体制治理的角度,对绿色生态城区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面对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调研、讨论和初步梳理,希望启发并带动体制改革深化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程进 《城市规划》2005,29(9):i0001-i0002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反规划”途径,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EI),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宏观尺度上,首先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并整合这些安全格局而形成区域EI,以引导和框限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在中观尺度上,通过对EI元素的控制,完善城市EI,并作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微观尺度上,通过地段设计,将区域EI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引入城市肌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表明,人地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空间关系和格局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黄光宇  陈勇 《城市规划》1999,23(6):48-51
以广州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为例,研究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与程序,探讨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相结合的问题和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珠海市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峥屏 《城市规划》2001,25(1):72-73
以珠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方法 ,并探讨珠海市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山地城市空间的三维集约生态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邢忠  代伟国 《城市规划》2006,30(8):52-55
以山地城市空间三维集约特质为切入点,提出保护城市内外的河川、分水岭、林地、陡坡、冲沟、滑坡等不适于城市建设的生态敏感地域,以自然生态敏感地域与人工生态绿化区的精细组合为基础,构建山地城市建设空间的三维生态界定体系。在界定系统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实现集约生态效益,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