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SRC结构的研究,介绍了钢骨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原理,梁柱正、斜截面受力性能以及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钢骨变截面劲性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受力性能,进行了4个模型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观察了各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并分析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和延性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梁-钢骨变截面劲性柱节点典型破坏形态是梁端弯剪破坏,该类节点的延性与混凝土梁柱节点相似,位移延性系数为2.0,柱内钢骨可提高节点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柱内钢骨变截面可有效改善节点的延性性能,而对承载能力没有影响;节点处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对节点的整体受力性能影响较大。最后对该类节点给出了设计及施工建议。试验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混凝土梁-钢骨变截面劲性柱节点工程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主楼的钢骨混凝土结构 ,着重介绍具有较大截面的钢骨混凝土梁、柱 ,以及钢骨混凝土柱与钢骨混凝土梁、混凝土梁之间的梁柱节点的构造设计 ,可供钢 混凝土结构设计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2013,(Z1):195-198
节点是结构的关键部位,也是设计、施工的难点,其受力性能特点是众多工程师关注的焦点。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混凝土强度、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核心区的梁柱截面宽度比等因素对矩形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程度。经过研究发现,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改变节点的受力性能效果较为明显。为解决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超限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丽华  李爱群  赵玲 《工业建筑》2005,35(1):56-58,36
分析了当前较常用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构造形式、受力性能和影响因素。根据已有的节点试验资料 ,对国内关于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特别是《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 90 82 - 97)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 2 0 0 1)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比较 ,进而指出了我国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蜂窝状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体系是一种很适合于当今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其梁柱节点是这一结构体系的关键部位之一。为了探讨蜂窝状钢骨混凝土十字形柱-钢梁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与变形特性,文章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轴压比、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型钢强度、节点域型钢腹板高厚比、钢骨腹板开孔至节点域横向加劲肋间的距离等主要参数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及其规律,并给出了该类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相应参数的合理取值与设计建议,可为后续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钢骨-钢管C60混凝土梁柱节点和圆钢管-钢骨水泥聚丙烯纤维(简称PP ECC)节点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PP ECC的作用,普通圆钢管-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远小于圆钢管-钢骨PP ECC梁柱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充分体现了PP ECC良好的刚度及承载力。同时也表明,PP ECC比普通混凝土能更好地同钢管、钢骨协同工作,更能充分发挥钢管、钢骨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劲性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施工原理,从前期策划、二维数据参数核定、钢骨柱安装等方面,阐述了劲性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操作要点,解决了梁柱节点处型钢与钢筋之间的排布连接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伟  陈忠范 《江苏建筑》2010,(1):14-17,76
文章根据型钢混凝土节点的受力机理,分析了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的方法。在已有的节点试验资料基础上,对《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 9082-97)、《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我国梁柱节点专题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型钢混凝土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构造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威  王昊 《结构工程师》2007,23(4):98-104
型钢混凝土(SRC)结构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针对我国目前组合结构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分析了当前较常用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构造形式、受力性能和影响因素.针对工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于当柱中存在型钢,且梁较窄,梁内纵筋不可避免地要与柱型钢翼缘相交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梁柱节点构造形式,并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节点受力过程、破坏形态以及裂缝发展过程,符合一般节点的破坏过程,可以用于工程实际.最后指出了我国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钢牛腿式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层钢结构建筑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的梁有钢梁、劲性梁或混凝土梁等多种方式。目前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节点的研究较少,针对钢牛腿式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对受力性能进行了1∶2缩比例的试验研究,同时采用了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结合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研究了该节点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该节点有很好的极限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型钢混凝土柱承载能力主要规程计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庄云  郭子雄  聂建国 《工业建筑》2007,37(5):82-87,19
型钢混凝土(SRC)柱截面承载能力计算主要有基于钢筋混凝土柱承载能力计算模式、钢结构柱容许应力法和叠加原理的型钢混凝土柱计算方法。在简单介绍基于上述各种模式的ACI、AISC-LRFD、我国冶金行业标准(YB规程)采用的简单叠加法及冶金行业标准条文说明中建议的型钢混凝土柱截面承载能力四种主要计算方法基础上,通过算例比较,对四种典型计算模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进行详细介绍。基于已有试验研究结果,对各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各计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计算模式中,AISC-LRFD计算SRC柱截面承载能力较为保守,ACI和冶金部行业标准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并且计算也较方便。  相似文献   

13.
葛建国  王琨 《建筑科学》2012,(1):5-8,15
基于Park恢复力模型,对一榀由角钢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梁组合而成的单层单跨型钢混凝土框架进行滞回全过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此类框架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平面非线性程序IDARC-2D能较好的模拟型钢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全过程,为此类框架的滞回性能模拟提供了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目前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半刚性连接节点的形式,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半刚性连接节点研究,提出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半刚性连接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都有着其明显的优点。通过对梁柱组合体试件作了反复荷载试验,验证了其受力可靠性;在浇筑试件的过程中,也对其施工过程作了模拟,最后提出了新型节点的设计建议,介绍了新型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施工上步骤。  相似文献   

16.
钢-混叠合板组合梁在连体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钢 混凝土组合梁以其施工速度快、材料性能应用充分等特点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跨度为 3 5m的T形钢 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在清华科技园连体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与钢骨混凝土梁方案进行了比较 ,钢 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比钢骨混凝土梁方案更加优越 ,非常适用于大跨横向承重结构。  相似文献   

17.
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双重优点,是符合建筑发展趋势的一种结构形式。随着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型钢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针对央视新台址项目施工过程中,地下室阶段型钢混凝土构件安装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部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进一步探索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交叉作业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一栋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比较了板式、梁式转换层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钢筋混凝土转换梁与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差别,提出了适用于本工程的型钢混凝土主梁转换与钢筋混凝土次梁转换相结合的主次梁转换方案,分析了型钢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的设计计算要点,对同类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钢管混凝土柱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柱截面可以大大缩小。钢骨混凝土梁具有较高的抗弯承载力,适用于大跨度结构。梁柱节点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刚度。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以上三方面,探讨了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构造措施及计算方法,可供同类结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