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6,24(1):24-26
形体的变异是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通现象,该文总结了形体变异的艺术特征及其主要的设计手法,分析了形体变异盛行的多方面原因,目的在于为设计者带来创作思想的启示和灵感。  相似文献   

2.
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到当代,界面设计已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与界面的主从关系的瓦解,给界面设计带来越来越多的独立的发展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空间和边界模糊化的设计趋势下 ,室内空间设计中 , 室内界面也呈现出形体弱化的特征。当代室内空间界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空间界面设计的固有模式 , 它通过各种设计手段直接达到界面的形体弱化。本文从常见的室内空间界面设计的形体弱化手法入手,通过对这几种手法的探析 , 总结出室内空间界面设计形体弱化的方法,为室内空间界面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强  黄天其 《新建筑》2003,(5):73-75
针对在建筑上普遍存在的“洞”的造型现象进行研究,阐释了“洞”的形式渊源与演变历史,并通过造型效果的类型分析对“洞”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索,以寻找出一条理解和实现建筑的人性内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弦支穹顶是一种典型的由索、杆、梁单元组成的空间结构,可充分发挥预应力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单层网壳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如用于体育建筑、会展建筑等,但其建筑平面多为与穹顶球面(椭球面)网壳相应的圆形平面(椭圆形平面),比较单一,影响了推广应用范围.本文提出一种由上部单层柱面网壳和下部弦支体系组合而成矩形平面的弦支柱面网壳,对其结构型体进行了研究.根据单层柱面网壳网格类型和弦支形式提出了n环弦支单向斜杆正交正放网格型柱面网壳、n环弦支两向正交正放网格型柱面网壳、n环弦支联方网格型柱面网壳、n环弦支三向网格型柱面网壳等四种弦支柱面网壳.以单跨单波三环弦支单向斜杆正交正放网格型为例对弦支柱面网壳的受力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预应力水平、杆件截面、矢跨比等参数变化对弦支柱面网壳内力和变位的影响,并对其特征值屈曲、非线性屈曲和基本模态进行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矩形平面的弦支柱面网壳是一种技术经济指标优越、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型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形态构成的认识,运用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阐述形态构成在现代建筑形体中的运用。这种从形态构成的角度分析建筑形体设计的方法,有助于更容易地在建筑设计中抛开建筑的复杂性,运用几何抽象的概念把握建筑设计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蒋妙菲 《时代建筑》2004,(1):96-101
本文针对雷内·凡·祖克设计的阿姆斯特丹建筑中心进行介绍,讨论了在特定环境中建筑师对空间、表皮、形体的独特创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徐州师范大学艺术楼群的设计过程的解析,提炼出从形体构成的角度切入设计来解决环境、功能和表现等问题的设计思想和手法。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其所在的城市环境以一种共生的关系存在,建筑物组合形成建筑群,建筑群以种种方式围合出街道和广场等外部空间,建筑、街道、广场再加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依据一定的秩序形成城市的形体空间环境,并赋于城市以特定的意义和氛围。因此,建筑形态的构成除了要如实地反映其内在功能与结构的要求外,更重要的还有它必须对其所处地点的总体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观察生物的细胞镶嵌形态,发现其形成的法则——正十四面体镶嵌,并通过数字技术予以模拟,生成数字仿生建筑形体,并将其与对应的另一十四面体与十二面体镶嵌的传统建筑形体分别进行结构受力分析,通过数据明确指出仿生建筑形体在结构和实际建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梁雪  孙雪 《世界建筑》2005,(12):94-96
建筑是由空间、形体、材质3大要素构成的,而三者之间,形体是营造空间的客观条件,材质则是建构形体的物质手段,本文将通过盖里和迈耶作品的比较研究,特别是探讨两位建筑师对形体与材质划分的方法,以寻找材质划分、材料使用与建筑形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裴胜兴 《华中建筑》2014,(10):41-46
类型学是分析建筑的重要方式,也是指导建筑形式设计的有效方法。类型学方法强调探索规律,从历史环境中抽取原型,通过转换,创新建筑新形式,以实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和体现建筑存在的意义。遗址博物馆建筑作为遗址保护的手段,应当运用发掘遗址本体文化特征、尊重遗址环境、遗址主题阐释和延续城市文脉等类型学方法,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就会在满足遗址保护要求的同时,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俊杰  吴永发 《安徽建筑》2010,(2):17-18,20
在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多的需要关注到"形质"与"意象"的相互渗透。伴随着现代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文章中阐述分析了"形质"与"意象"的能动关系,并叙述了渗透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原理,同时通过自身做过的项目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筑形态的拓扑同胚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拓扑学给当今建筑界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建筑形态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建筑体系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介绍拓扑学的核心问题即同胚变换入手,阐明了拓扑学同胚变换时建筑形态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说明了导致建筑形态同胚变换的深层原因,指出同胚变换是建筑形态变化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王一鸣  蔡军 《华中建筑》2009,27(12):37-40
该文探讨了体育馆的形体构成,并以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及区域建筑环境作为文章讨论的重点,由此归纳出体育馆建筑造型设计中形体构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剖析了北京办公建筑之形式演变历程,将其划分为“折中”“功能”“造型”“表皮”四个时期,探讨了办公建筑形式与城市景观整体性的关系以及办公建筑形式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颀  袁姗姗 《新建筑》2005,(2):48-52
与执著、坚定地信奉现代现代主义的年代相比,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影像文化的冲击促使建筑师自学地思考这种文化状态下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分析当代审美意识的软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以及当代主流建筑师的作品,探讨当今建筑造型中的“软化”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17.
建筑形态与建筑环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通过形态来建构与表达的,建筑形态的生成及其适应性是由建筑环境形态来激发和评判的。建筑设计的创新不是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寻找源于基地特征并具有原创性的解答,以适宜的技术及合理的代价解决问题是一条可行之路。文章以具体工程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建筑趋同的背景下进行建筑创新。  相似文献   

18.
张曼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12,(6):112-113
本文通过对装饰主义建筑的概念辨析,以表皮符号的非同一性、标示符号的自在表现性以及肌理符号的微观系统性,强调对当代西方建筑符号形态差异性审美特征的体系建构,并以此实现对其艺术创作的风格化拓展。  相似文献   

19.
非线性几何学作为一种设计规则及逻辑关系,不仅利于参数化调控,而且其中生成的构形策略更具结构及建造可能性。本文从点、线、面以及空间的多层次几何维度上结合案例来研究塞西尔·巴尔蒙德的非线性几何构形策略,阐述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及建造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