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是全球范围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用地布局,居住模式,交通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预测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可能趋势,并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区逐渐衰落,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发展。本文以沈阳工业遗存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的原理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析现存空间结构特征与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空间重构策略,为促进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安“一五”时期工业区布局模式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西安"一五"时期城市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梳理西安市工业演进及用地形态、工业区布局特征,进而对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要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城市工业演进,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物质与功能要素,产生了新的工业布局模式,从而推动了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大桥建设与宁波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动工建设 ,本文分析了大桥建成后对宁波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认为大桥建设将会提高宁波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地位 ,促进宁波市成为上海市后方工业基地。城市空间结构将会出现质的跨越 ,城市中心东移 ,甬江开发利用开始起动。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三大核心观点:①区域联盟发展决定了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前景;②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城市的世界地位取决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基础;③只有通过区域和谐联动才有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和等级结构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定量解读,特别是对长三角城市群边界、重心、结构的20年演变分析,得出"长三角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都体现出一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的基本判断:继而展开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事件性统计分析,并指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最后提出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发展的破题之作,也是区域未来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诉求,联盟、创新与转型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成长为Global Region 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就业分布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Harris--Ullman的多核心城市模型(1945年)。通过对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就业向郊区大规模扩散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中心(CBD)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1999,(7):8-12
分析与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经济全球化对未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若干趋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我国经济转轨期中国城市发展将出现的若干趋势;提出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城市发展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球化将成为新世纪最重耍的特征之一.世界的大都市正首当其冲,主动地或被动地进行着全球化,城市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全球化时代.全球的城市将再一次分工,在正建立起来的全球城市网络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讯技术革命和全球运输价格的下跌,铺垫了大都市全球化的前提,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发展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大都市全球化的基本框架条件.从城市的全球化过程观察,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大都市的非工业化趋势,与新兴工业国家大城市的工业化趋势,实质是同一件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表象.这两种发展趋势是互为前提的、互为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首先回顾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解放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是有机疏散的空间结构.而解放后历次总体规划则逐步加强着"等级一规模"的空间结构,这是源于"中心地学说"的理论.然而"中心地学说"是在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已难适应工业化社会,尤其信息化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要求.其次,反思上海的总体规划不断被突破的教训,对照国际大都会区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应摆脱独立城镇的体系概念,应建立起区域城市的理念.最后指出,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则应向高层次演化,即形成"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形成多核心、多轴带等复杂集聚体系",建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区域的交通体系的建构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吴华 《江西建材》2013,(2):55-5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业的发展及大量的人流涌入各大城市带动了城市建设朝着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而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也成为了人们对于建筑行业当前形势下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阐述,并提出进行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及优化的一些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城市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影响深远,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城市结构,进一步从信息技术、城市结构以及生态化与人文化等方面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对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本文探讨了信息化社会中的城市———信息化城市在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并进一步提出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健 《城市规划》2005,29(8):41-50
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研究,郊区化、新郊区化及其研究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阐明了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铸九 《建筑师》2017,(4):55-74
百花齐放的都市史成就展现在出版上,包括了社会与文化取向的都市史、在通史写作之外对都市形式课题与对城市设计的历史研究、威尼斯学派的批判史学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与史学等方面的杰出学术贡献。作者指出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工业社会崛起时的都市化方法论假设必须通过理论的检验才能面对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都市现实中浮现的悖论性空间与社会。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两方现代城市的普同价值,不仅不易区分中国城市的政治性格与繁华市井的都市氛围,而且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冲击,在研究分析上显得过时,在实践上难接地气。所以,值得由比较的角度重建亚洲的都市史写作,而规划史则是其中重要的现代专业者反思空间实践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蔓延式向轴向式、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由市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其发展演变趋势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戴胤  黄赛 《城市建筑》2014,(2):330-330
近年湖南省城市化率不断上升,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忽视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出发,阐述城乡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寻求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大型机场与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融合而形成了临空经济,并对城市发展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及一般特征,并通过对国内外临空产业布局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组团式圈层布局、组团式偏心布局、点轴线形拓展布局与混合型四种结构模式,为其它机场地区临空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发展特征研究——以郑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随社会的发展而转型,研究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以郑州为例指出城市转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城市空间变革受政治、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等多种动力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城市转型期的空间发展具有本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comparativel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Chicago and Seoul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n attempt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IT on urban form and structure. We analyzed the metropolitan areas to understand ways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economic activities: concentration or dispersion by examining two aspects of impacts: an attraction effect on a zone (level of activity) and a spillover effect on surrounding areas (distributional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