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对实测的水泥土单桩荷载-位移曲线及水泥土单桩复合地基荷载-位移曲线进行拟合,确定了单桩的刚度系数及单桩复合地基土的刚度系数的公式,进而建立了一个单桩复合地基体系分析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单桩复合地基体系分析模型,提出了一个计算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公式,得出了在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下的桩土应力比。研究发现,同一场地不同地点的单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数值会有较大的不同,但是在单桩复合地基极限荷载下的桩土应力比与相应单桩的力学参数—参考位移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复合桩基承载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带承台单桩、群桩模型试验承载性状的分析,说明带承台单桩的承载性状与群桩的承载性状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将带承台单桩的试验结果简单地推广到群桩的设计计算中去。在带承台单桩试验中,发现带承台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桩与平板极限承载力之和,而在复合群桩试验中,复合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则大大小于各单桩与平板极限承载力之和。结合现场大型群桩模型试验结果及现行规范阐述了复合桩基的承载性状。  相似文献   

3.
张荣生 《工程质量》2003,(3):14-15,51
介绍了桩基施工前,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用经验公式法(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查表法)估算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在打桩机型号确定后,用打桩公式法(动荷载试验法)试算该桩的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把以上估、试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三项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作为控制打桩质量的初步指标,结合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取得工程桩试桩检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最终贯入度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以上三种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均满足了设计者给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用打桩最终贯入度为主,控制订桩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单桩竖向受压性状分析的传递函数法和剪切位移法,推导了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均匀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确定地基条件下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并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材料模量、桩侧土弹性模量、泊松比及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地基弹性参数及单桩几何尺寸与材料时提高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推导了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说明在确定地基条件下,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是单桩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并取决于其桩身刚度与桩周土层的地基弹性参数。以工程实例对比了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理论值与静载试验实测值。分析了桩侧土弹性模量、桩端地基的基床系数对单桩竖向抗压刚度的影响。讨论了提高层状地基中单桩竖向抗压刚度、减少单桩沉降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
潘勇  张海涛 《山西建筑》2008,34(11):126-127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单桩和群桩施工对地基土的影响,进行了CFG桩单桩荷载试验、单桩高应变试验、单桩高应变试验与静载荷试验对比分析,以促进CFG桩复合地基在高速公路路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武广客运专线路基CFG桩部分地段由于施工工艺及孔底有水原因,导致桩端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产生离析,采用桩端反射波曲线特征分析法确定桩端离析混凝土厚度及性质,从而判定桩身混凝土施工质量;采用单桩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黄土地基中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某工程采用静力压桩施工工艺完成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试验,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性状及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议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估算方法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饶江  王小厂  颜庆智 《山西建筑》2011,37(34):52-53
对粉喷桩单桩和无承台四桩复合地基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各自承载力和沉降情况,揭示了粉喷桩无承台四桩与单桩承载性能的差异,指出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承载力高于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同时单桩复合地基沉降小于多桩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10.
水泥土搅拌桩应力应变特征分析及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载荷试验条件下,水泥土单桩与复合地基下的单桩及钢筋混凝土单桩应力传递,桩周应力分配,桩土相互作用形式及形成桩顶沉降的原因,均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结合现场试验资料,对单桩荷载试验与复合地基试验条件下单桩进行了对比,表明不同试验方法对质量检测与评价的影响。同时,结合现场单桩载荷试验资料,说明水泥土桩单桩载荷试验的P-S曲线近似为一条双曲线,通过对双曲线的特征分析,得出一种简单实用的确定水泥土单桩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某软基处理工程为背景,根据水泥搅拌桩的单桩静载原位实验及钻芯法所得的桩身芯样室内单轴抗压强度数据,分析水泥搅拌桩单桩承载力;并根据相应场地地质情况采用理论方法计算该水泥搅拌桩的单桩承载力,从而对比、分析静载、钻芯法及理论计算的结果,讨论各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钉形双向水泥土搅拌桩的单桩承载特性异于常规双向搅拌桩。在现场载荷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特性。结果表明: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性能受扩大头高度和上、下桩径比等设计参数影响,单桩极限承载力随着扩大头高度和上、下桩径比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变缓,存在着最佳扩大头高度和最佳桩径比。并引用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系数和单桩水泥用量增加系数两个指标从经济角度验证了最佳值的存在,得到最佳扩大头高度为1 m,最佳桩径比为2。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基于单桩三种破坏模式给出了钉形双向水泥土搅拌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试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在10%左右,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群桩效应通常桩的现场垂直受压静荷载试验主要目的之一是为设计提供合理的单桩承载力,大多数情况下,桩的荷载试验是以单桩形式出现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桩基础中的桩往往是以群桩方式采用的。群桩中基础承台-桩-土相互间的共同作用使其工作性能远比单桩来得复杂。这样,人们自然地会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诸如:静载试验确定的单桩容许承载力能否直接用于建(构)筑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静载试验的单桩容许下沉量与群桩基础的下沉量有多大差别,单桩与群桩在荷载传递机理上有些什么差别,承台的作用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群桩基础应如何设置最优桩距,影响群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等。国内外关于群桩工作性能的研究甚少,这不仅是由于群桩的现场原型试验要比单桩困难得多,而且  相似文献   

14.
何健 《住宅科技》1997,(1):25-26
概述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最可靠方法是桩静载试验,因费用高、时间长,所以工程上较难多用。动测法费用低,效率高,已广泛地应用于估算单桩承载力和评价桩身质量。但目前动测法估算的单桩承载力有一定误差,因此可利用地区性的动静对比试验来提高精确度。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对单桩的承载力评价和确定.实际上,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从概率观点看,每根桩承载力都不一样,利用几根桩静载试验确定的单桩承载力,作为整个工程桩设计依据,以及过分强调动测桩确定单桩承载力的精确性,都不十分科学,应该抽取一定数量桩进行试验,在保证率满足…  相似文献   

15.
基坑开挖卸荷会导致开挖段桩侧摩阻力缺失以及坑底桩周土围压减小,削弱桩基承载力。针对桩周土体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性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模拟地面试桩和坑底试桩的竖向静载模型试验,分析单桩荷载传递过程,测试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桩周土体开挖卸荷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对比开挖卸荷前单桩的承载特性,开挖卸荷后桩顶及桩底沉降量均有增加,桩身轴力以及桩端阻力有所增大,模型单桩极限承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大直径孔桩垂直承载力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大孔桩的应用及单桩承载力试验实例,分析了影响单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阐明了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有些情况下,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值会大于单桩静载荷试验值。结合二个具体工程的单桩动静载试验来说明:在桩基础设计中,如何正确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找出桩身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颜庆智  闫相祯 《山西建筑》2011,37(24):53-54
结合粉喷桩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针对其成桩过程中单桩承载力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的现象,通过水泥土室内强度试验和不同龄期的单桩载荷试验,得出了单桩承载力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夯扩灰土挤密桩单桩承载力机理及不同条件下的单桩静裁荷试验Q-S曲线特征规律,进行了三种不同夯击能的单桩静栽荷试验,提出了夯击能对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桩身完整性、单桩承载力是控制成桩质量的2个最重要参数,而单桩承载力才是决定工程桩是否能承载上部荷载的最终因素,桩身完整性参数的引入只是为判断单桩承载力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实际检测中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论文通过工程实例,论述桩身完整性与单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