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熵值法,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评价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研究表明:①城镇化质量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呈显著"哑铃型"分化;②城镇化质量呈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且殊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领衔全省。③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④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关,但与FDI有一定对应关系。⑤政府调控、经济驱动及发展要素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三大因素,其中政府调控是可为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外部性因素,而经济和发展要素是城镇化质量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的城乡空间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运用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趋势及其机理: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程进行四阶段划分并简要归纳了空间演化规律,提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采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对演化机理进行探讨,梳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要素。在实证研究中,通过Kernel空间分析法总结出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演化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并对城市群未来空间演化模式及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基础设施整合、产业发展转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框架,并对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强化“智慧”与“人文”要素的融合,来培育不同城市的特色。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实现智慧、绿色和人文的可持续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叶玉瑶 《城市规划》2006,30(1):61-66,87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婧  汪晓春 《城乡规划》2021,(6):94-105
县域是紧密联系城乡的重要空间单元,县域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分别从县域城镇化的水平、要素、主体和配套等方面着手,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和城镇化动力转型趋势,对江苏省"十四五"期间的县域城镇化提出体系、动力、内涵、政策等方面的优化建议,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8.
“以工带农、以工建镇”的江苏省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代表模式之一。在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探寻小城镇发展转型路径成为新时期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产镇要素驱动视角,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网络、制度变迁”四方面探究产镇要素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聚焦从“拼合”到“融合”的演化路径,针对小城镇产镇要素失调的现实因境,提出构建“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体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的城乡地域划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城乡人口特征和城镇化水平,进而支持城乡和社会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然而,我国的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区划定一直以行政地域为界线,难以适应城乡空间发展的复杂特征和真实地反映城乡人口情况,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政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不仅在演变过程中不断适应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特征,而且如今已充分体现"实体地域"的概念,通过精细化的划定方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复杂特征,对我国而言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城市地区划定标准、方法和演变历程,并从划定方法的动态演变、核心指标和精细化三方面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上海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历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缘起和长期的管控缺失造成了这一地区拼贴式的功能结构和城乡混杂的空间风貌,由此带来了社会管理、经济绩效、城镇功能上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边缘区空间发展机制,提出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土地经济发展动力、精细化规划管控方式等发展策略,为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愿景及相关规划策略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将城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新型城镇化成了一个全民议题。同时,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是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今年也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来描述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他同时指出了城镇化的重要性,"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广泛的城乡演变与空间重构进程对众多原生态村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与挑战。文章以柳州市城乡空间重构后的环江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市域、环江村村落群、雷村微观案例三个层次的空间脉络入手,在城乡空间规划的视角下分析环江村的改造实践,总结提出生态为先、内部激活、平衡调控的生态村落更新理念,并总结出以生态空间布局优化为核心,以修复激活自然肌理、人文生态和公共服务为重要部分的综合策略,也为存在城乡差距扩大现象的众多西部发展不平衡地区提供了生态化村落更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温州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所塑造的镇村空间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本文以温州模式的发源地柳市镇为例.研究了在“温州模式”经济发展背景下浙南旧镇村土地使用、空间发展演化的典型特征与问题:筛选出若干影响用地与空间演化的作用因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因子权重.一定程度摆脱了定性分析阶段的盲目性,并结合GIS空间分析进行多因子叠加,得出空间综合质量评价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旧镇村空间改造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城乡空间的融合度逐步加强,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英国政府和学者认为以社会经济特征为基础的城乡空间划分方法已不适合英国城乡发展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空间技术和人口普查精细化的快速发展,英国政府于2004年发布了新的《城乡空间划分体系》,采用人口稀疏度和聚落形态等准则。本文深入阐述英国城乡空间划分体系演变脉络,分析城乡空间划分体系的现实价值并进一步审视英国城乡空间划分体系的特征趋势,研究发现英国城乡空间划分体系具有尺度类型多样化、划分单元网络化、划分方法精细化、定期动态更新和基础数据公开化五大趋势特征,英国城乡划分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城乡空间划分和界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概略性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城市和乡村、政府与市场、物质与人等中国社会运行的几组基本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而城乡规划也须相应进行四个方面的转型:在发展理念上,从经济增长转为价值增进,规划应加强与社会学的结合,自下而上地了解“人的需求”;在城乡关系上,从单向替代转为互补共生,规划应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尊重乡村传统文化,汲取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政府边界上,从权力无边转为管控有界,规划的管控边界也应向公共系统收缩,并适应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趋势,平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在规划视角上,从宏观单一转为人性多元,规划不能再宏大叙事般地“鸟瞰”城市,而应从置身其中的“人”的视角多维度观察和理解城市,包括与生活模式紧密结合的生态视角、基于个体空间体验的生活视角、适应精细化管理的微观视角、直面复杂城市的“非正规”视角、把握微观社会运行特征的新技术视角.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未来贫困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多源综合数据分析相对贫困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特征,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相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广州市相对贫困呈现“高—低—高”的圈层分布特征;(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经济活力、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广州市相对贫困空间分异形成了多重路径的影响关系;(3)结合地理区位和城乡差异划分内城衰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乡村滞后型3种贫困模式,并针对不同贫困空间类型提出差异化的贫困治理建议,以期为后扶贫时代城乡相对贫困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城建任务的日益加重,如何进一步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提出高速的城镇化需要城市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分析和提出了精细化促进建立城市运行与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实施措施设想;介绍了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为关键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运行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赵坚 《城市建筑》2024,(1):185-189
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古城更新面临多重挑战,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构建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研究结合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设计实践,梳理在古城更新中基于“空间-文化”双重体验的设计策略,并展开IPA重要绩效分析,展示多元使用主体在“建筑-城市”与“空间-文化”两个层面的满意度、重要性评价特征。研究覆盖设计策略与使用后评价反馈,对“空间-文化”设计策略进行反馈与思考,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思潮的影响,以封闭隔离为特征的社区空间私有化现象日趋明显.成为西方典型的城市社区空间景观.这种社区景观被西方学者定义为。封闭社区”。封闭社区的急剧蔓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封闭社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形成机制、经验反思及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演化的启示和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聪惠 《中国园林》2022,38(5):50-55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