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2.
彭长歆  董黎 《华中建筑》2008,26(5):172-175
"共生"是近代早期澳门中西建筑文化共存发展的典型特征.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为依据,从赞助人、建筑师、工匠和文化受众的角度论述澳门早期建筑文化生态的形成,以及澳门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式对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很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建筑发展的途径,从"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辩正地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越 《中外建筑》2004,(1):66-68
本文提出了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含义,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及园林"留水口"的低层次、中层次、高层剖析,提出只有把握住建筑的高层次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性,加强设计构思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同时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传统文化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在当代技术与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去体现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融合?"意境"创作往往比一目了然的"理性"还原建筑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石”文化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及对精神的寄托,成为了建筑的起源和发展的原动力.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石头"文化的阐述比对,分析其对各自不同建筑及空间的产生、发展的影响,凸现建筑的物质性以外的精神性.这种认识对发掘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卢琦 《华中建筑》2007,25(1):128-130,136
建筑与文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创造,文化是建筑的表现与灵魂.建筑通过对于文化理论的借鉴和应用,以实现对文化的反映.当代建筑的表现就是建筑的文本化倾向,该文将从符号与象征的角度来阐述此倾向.建筑的行动就是建筑对文化的反作用与创造.并认为当代建筑行动的表现是建筑对社会的能动职能,通过建筑行动与社会的整体结构及社会的有机联系--这两个层次的探讨,建构了当代建筑文化的可能性框架.最后,提出了"制度建筑--无主体建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段敬阳  邓浩 《安徽建筑》2002,9(2):17-19
发展中国家正在极积开展国外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以便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伴随着技术转移的深入进行,他们却面临着如下两难选择:(1)如果继续深入开展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文化的传入,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将会受到严重冲击,结果很可能使其因产生文化异化而丧失其独立性甚至走向崩溃(德国学者F.拉普和美国学者D.波普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担忧在我国建筑理论界一直存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全国范围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现代化"的大讨论,到近些时间关于对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如果拒斥外来的技术、文化,走本土低技术路线或是机械的"中间技术"路线,结果虽然使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保持其独立性,但将会因此导致其封闭而再一次落后,或者是等距离追赶先进国家.上述"两难选择论"和"文化异化论"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县"字及河南内乡县衙群体空间布局、风水选址、"戒石牌坊"文化、对联文化等角度,通过对内乡县衙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内乡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提出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的观点,以便使"正在消失的中国县衙"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江宇薇 《建筑与文化》2021,(12):182-183
作为上海的地域建筑风格,"海派"建筑体现着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国内很多对于海派建筑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形式,而忽略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与历史风情.文章在重新认识海派建筑的基础上,以石库门为例探索上海历史背景下海派建筑符号与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以及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家族文化、消费文化、移民文化的更替,进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海派建筑的符号形式下的不同意义,以新天地为例分析新消费时代下石库门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以及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否能真的留下海派建筑曾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有关水族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于水族建筑文化的探究甚少。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贵州省三都县怎雷村的水族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平面形制、结构特征和装饰装修等三个方面探究水族建筑文化,发现水族传统民居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能展现"干栏式"建筑原始面貌的建筑。首先,水族民居"左-中-右"的平面布局呼应了我国春秋时期"一明两暗"的建筑平面形制;其次,水族民居的"干栏式"结构保持了较为原始的"栅居"特征;最后,水族民居的横向装板体系又展现出"仓廪建筑"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水族民族文化、迁徙历史、政经背景、图腾崇拜等的分析与讨论,追溯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企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建筑既影响建筑企业的需求也影响建筑企业的供给,同时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使命。建筑企业要完成"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历史使命,需要相应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支持。绿色建筑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绿色理念、绿色制度和绿色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行为。建筑企业需要从绿色建筑理念、绿色规章制度和塑造绿色企业形象等方面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电站建筑的发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效应,业主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主要从建筑形式等方面对电站建筑的文化特性进行了探讨及研究,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电厂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电站建筑形象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的关系,创建企业的"品牌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广西梧州建筑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和实际工作,分别以骑楼建筑、"钱苑"小区建筑设计为例子阐述了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站建筑的发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效应,业主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主要从建筑形式等方面对电站建筑的文化特性进行了探讨及研究,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电厂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电站建筑形象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的关系,创建企业的"品牌化"效应。  相似文献   

18.
乡土建筑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毅  毕凌岚 《四川建筑》2000,20(Z1):75-77
本文从乡土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了乡土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进一步从传统与现代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乡土主义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这才是创造新时代"建筑传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现有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由此构建了系统的建筑美学体系。在对近代岭南建筑、尤其是侨乡建筑的文化与美学研究中,作者结合其美学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适用性。全书逻辑严密,视野宽广,为岭南建筑学派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对"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过程有所叙述.对会议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①主议题--跨文化的学术交流;②中外学者就建筑与文化研究的诸多实质性问题的再次对话;③"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首发式;④<跨文化、跨地域,推进"建筑与文化"研究的全球化发展,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倡议书>中的重点皆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