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童琪  王艳华 《市政技术》2010,28(4):66-67
通过对折线布束先张法与直线布束先张法和后张法的对比,从结构受力、耐久性、施工、造价等方面分析了折线布束先张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总结了的折线布束预应力桥梁施工的关键技术与相关经验,对折线布束先张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应用及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内力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连续梁为对象,研究了弹性阶段预应力布束形式对结构内力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预应力引起的次内力产生的原因,然后把连续梁等效成边跨和中跨2种基本结构形式,将常见预应力束布设形式引起的固端约束次力矩和弯矩用参数表示,包括直线束、局部束、折线形预应力束以及抛物线形预应力束;同时,分析了折线束和抛物线束的梁端压力线与梁重心线的偏离距率及钢束几何形状的对应关系,总结了这2种布束形式对结构内力影响的特征;最后以一个三跨等截面连续梁为实例,对比折线束与抛物线束产生的次内力效应。结果表明,折线束对连续梁的次内力影响远大于抛物线束。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优化预应力束筋设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折线螺旋束型布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主梁及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边主梁的对比荷载试验。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折线螺旋束型的预应力筋可以有效地提高边主梁的开裂扭矩,在出现斜裂缝后预应力抗扭筋仍然可以有效地工作。给出了折线螺旋束型布筋的预应力梁的抗扭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提出一种在框架边主梁中设置折线螺旋束型的预应力筋以承受次梁传来的协调扭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预应力桥梁跨径增大,预应力筋曲线布束、单端张拉在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设计、施工中往往对长束、曲线束预应力筋张拉应力损失欠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结构应力不足。针对乍嘉苏C匝道大桥预应力张拉问题,阐述一些体会和看法,讨论分析桥梁预应力长束、曲线束张拉力控制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践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预应力结构施工工艺。按照预应力结构的实现方法 ,预应力构件可以分为先张和后张预应力构件。其中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施工时一般均需要建立张拉台座 ,然后才能施加预应力 ;另外 ,先张法张拉的预应力束一般均为直线束筋。本文提出了不用张拉台座制作先张预应力构件的施工方法和运用张拉台座制作折线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对于先张法预应力结构的实践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折线型屋架以其跨度大、重量轻、吊装方便、耐腐蚀等特点,广泛用于大跨度工业厂房。后张法预应力折线型屋架,多用于现场制作。我公司近年来施工了大批后张法预应力折线型屋架,在施工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改进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具体作法介绍如下: 一、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7.
王龙  刘慧萍 《山西建筑》2006,32(19):48-49
以直线布筋的两跨连续梁为例,探讨了预应力次弯矩的产生机理,从预应力束的截面偏心距的合理取值、合理布置、有效预应力的提高三方面介绍了次弯矩在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的合理利用,以供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预应力筋等效荷载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折线螺旋束型的预应力混凝土受扭梁。对配有折线螺旋形预应力筋的混凝土受扭梁与通常配有纵向预应力筋的混凝土受扭梁进行了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折线螺旋形预应力筋有效地推迟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扭转裂缝的出现,提高了构件的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并保持一定的延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钢绞线束预应力结构梁的施工技术。详细叙述了预应力钢绞线的下料、布筋、张拉等方面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刘刚根 《建材与装饰》2007,(9X):134-135
预应力混凝土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一下后张法折线预应力屋架的施工技术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明荣  屠振华 《山西建筑》2009,35(35):132-133
阐述了先张预应力空心板早期裂缝的部位及规律,分析了预应力空心板早期裂缝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解决先张预应力空心板的裂缝问题,提高预应力空心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先张法梁伸长值误差原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雄 《山西建筑》2009,35(21):159-160
针对预应力先张梁施工中钢绞线张拉后现场实测伸长值和理论伸长值偏差过大的问题,从张拉设备和钢绞线材料两个方面分析了预应力先张法梁伸长值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从而保证预应力先张法梁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施工中,使用牛腿承力台代替传统传力柱的施工方法,从预制厂的设计、台面工艺、张拉工艺、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工序与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提升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预制质量.  相似文献   

14.
腐蚀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腐蚀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退化特征,制作了5根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试件和5根钢管抽芯成孔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试件,并对每组中的4根梁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掺盐加速腐蚀(腐蚀率0.94%~2.87%),然后对10根梁进行了3分点静载试验。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腐蚀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会发生两种典型的受弯破坏方式,一种是传统的适筋破坏(力筋强化→混凝土压碎),因腐蚀尚未影响到预应力钢筋强化到混凝土压碎的完整过程,因而不会导致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降低;另一种是压碎前腐蚀钢绞线钢丝率先被拉断(断丝破坏),这种破坏会导致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腐蚀率不大(小于2.87%)的情况下,腐蚀对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初始强化弯矩、极限弯矩以及初始强化挠度的影响都不显著,但会导致断丝破坏梁的极限挠度(断丝时)明显减小;在极限荷载之后,梁仍可以维持较高的承载能力继续承载并发展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15.
郝泽恒 《山西建筑》2010,36(23):252-254
针对先张预应力空心板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就预应力空心板预制的施工准备、原材料质量控制及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以及预应力空心板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以确保预应力梁体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朱敏 《城市建筑》2014,(27):70-70
本文是笔者参与过的某培训中心大楼结构设计总结,主要围绕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设计和施工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简述中国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研究及应用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典型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组成,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应用于后张梁、先张梁、地锚索和钢绞线等张法张拉等,然后概述了基于磁通量技术的预应力束张拉后的有效预应力测量方法,最后描述了智能张拉系统及有效预应力测量方法的工程应用。采用文中的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可按照预设程序,科学、规范地对预应力束实行张拉施工、数据记录和施工管理,减少人工干预因素的影响,能有效地保证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目前煤矿锚杆支护材料存在的问题,采用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及方法,开发矿用预应力钢棒支护成套技术,包括钢棒材料、锚具、构件、锚固方式、施工工具及技术等;实验室试验得出钢棒屈服强度不低于1 140 MPa,抗拉强度不低于1 270 MPa,延伸率大于15%,冲击吸收功不低于30 J,开发与钢棒强度匹配的托板及锚具;数值分析钢棒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在高预应力下,钢棒预应力场的应力值大,压应力区范围广,钢棒的主动支护作用明显。在潞安漳村煤矿25排水巷进行矿用预应力钢棒支护技术现场试验,巷道变形量不大,顶板离层基本为0,钢棒初始预紧力为100~120 kN,受力稳定,基本不受巷道掘进影响,支护效果良好。采用钢棒支护比高强锚杆支护材料费用下降29.5%,钢棒间排距大、预紧力施加快,可适当提高巷道掘进速度,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提出多阶段预应力空间网架结构一次张拉计算法,将某一阶段第i次对i预应力杆增加的预应力值作为未知数,通过结构力学方法建立该阶段预应力准则方程式并求解之。然后可计算该阶段i次预应力各预应力杆的控制值(包括各预应力杆原有的内力值),后张预应力对先张预应力的影响值,以及网架结构杆件内力和节点变位,直至该阶段最后一次预应力时得到该阶段各预应力杆的设计内力值及网架结构内力和变位。重复这样的分析计算可得到多阶段预应力网架结构预应力杆的最终内力控制值及网架杆件内力和节点变位。采用该方法,预应力杆的内力值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无需调整,可一次性完成预应力施加操作过程。该文中附有算例说明,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多阶段预应力空间网架结构一次张拉计算法是正确、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李东彬  赵勇 《施工技术》2012,41(5):16-20,4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预应力工程一章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先张法和后张法、有黏结和无黏结预应力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要求,包括一般规定、材料、制作与安装、张拉和放张、灌浆与封锚、质量检查等。规范编制中综合考虑了我国预应力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并适当提高了质量控制标准。介绍了规范中预应力工程章节的主要内容、技术特点、编制背景等,并指出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