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城市住宅》2012,(8):100+20-21
2012年6月12日,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访问团一行14人登陆宝岛台湾访问台中市建筑经营协会,并深度考察了台湾建筑,"看到了台湾的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2.
崔岩 《城市建筑》2009,(12):28-31
思索 近几年每当翻阅建筑类杂志,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筑师的最新作品,都会让我有新的感动和震动。感动的是中国正在步入创意产业振兴的新时代,震动的是这些中心城市建筑工业化体系和服务体系迅速崛起,从而提高了建筑师作品的完成度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环境温暖化的危机,因此,21世纪"环境、都市与建筑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永续建筑发展历程和世界永续建筑的发展潮流看台湾永续建筑的未来,从台湾永续建筑的发展现况及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研究     
《新建筑》2015,(3):151
<正>台湾景观发展比较早,而这些年内地景观蓬勃发展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台湾。台湾这些高端作品希望透过创作者自身的修养内涵及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手法,让人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进而让心灵得到感动。对"形"的追求并非重点,重点在于让所有人进入空间后会有平静、愉悦的情绪变化。台湾与内地在社会价值观上有所不同,台湾人更能接受另外一个心灵层次的景观表达,也更关注生态。台湾大学建筑及城乡研究所规划室规划师、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讲师卢胤翰在与第一景观网记者的对谈中,对于台  相似文献   

5.
2007年第六届远东建筑奖第一次跨越两岸设奖,《时代建筑》借协助上海地区评奖之际,参与了台湾地区入围作品评勘工作,考察了台湾当代建筑实况,和台湾的建筑业界和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008年两岸关系进一步改善,促使我们通过专刊进一步扩大与台湾建筑界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山东建筑》2000,(2):69-69
应台湾中华城乡建筑学会的邀请,由山东省科协与山东建筑学会组织的“山东省建筑学术赴台交流团”一行11人,在副理长滕新乐先生的带领下,于2000年4月18日至4月27日赴台考察交流10天。他们在台期间考察了三所公立大学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建筑工程,在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旨在于阐明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它是认识今日台湾面对的建筑与都市规划问题的关键。尤其面对1950-1970年代的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这段"最近的过去"的历史,更是塑造我们当前的、新的建筑与都市经验的一部分。作者先对现代建筑本身的历史做一简要交代,铺陈必要的知识脉络,然后面对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湾建筑。最后,当后现代转向时,台湾的现代建筑的范型转移是随着空间全面商品化,被商品与符号的创造性破坏的大势所淹没了。  相似文献   

8.
蔡洁 《城市住宅》2012,(8):102-103
回到大陆13年了,从没想过有机会能和13位好友一起访问台湾。酝酿与筹备、沟通半年之久,终于在2012年6月12日,随着全经联访问团一行14人登上台湾岛而成为现实。这是一次两岸专业协会——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与台中市建筑经营协会的深度交流考察、专业互访之旅,更是两岸一家亲的"建筑文化之旅"。用台湾特产百年桧木和樟木制成的一种罐子(图2),是最近比较流行的环保家具,打开盖子,整个空间会充满芬芳气味。用来比喻此次"建筑文化之旅"也很贴切,就像开彦先  相似文献   

9.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0.
陈凯峰 《建筑》2010,(21):75-77
从建造的角度看,何谓"建筑"?利用源于自然的空间、材料、规则、美感等要素,构筑形成建筑物、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建筑思想、建筑艺术等,实现居住、生产、社会、政治、艺术、宗教等人的活动对建筑的需要,"建筑"造就了人类独特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许初鸣 《建筑》2009,(12):74-76
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台中绿色     
十多年前我有机会结识一位台湾同行,首次接触了台湾住宅集成和绿建筑的发展概况,以后又收到此位同行寄来的台湾绿建筑标准图集和建筑类图书,爱不择手,从此也算是走上了我的绿色"启萌"之路。台湾岛内自1995年开展绿色建筑运动。在第一期"绿建筑推动方案"(2003~2007)执行中建立了良好的绿色建筑政策基础;在2008年已扩大到生态都市的绿建筑范畴,推出了"生态都市绿建筑推动方案"(2008~2011);2010年建立的"低碳小区评估体系"也在48个绿色住区中稳步实施。短短的六天参观行程让我领略了台湾城市之美、建筑之美、人居之美;台湾同事除了表达持续的热情,那种坦诚、开放、奉献的交流精神也在时时感染着我。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10,(9)
<正>近日,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了台湾建筑师李祖原。作为"世博会台湾馆"、"台北101大楼"、"北京盘古大观"等知名建筑的设计者,李祖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哲学。他认为,大陆现代化发展很快,急于和世界接轨。在大都市,几乎能够看到世  相似文献   

14.
业界新闻     
《建筑学报》2015,(4):120-121
<正>"王大闳:华人建筑的现代性探索"讲座及沙龙举办值《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建筑作品全集出版之际,2015年3月25日,台湾建筑史学者、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秘书长徐明松在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做了有关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的专题讲座,并于3月26日晚与张永和、史建、王辉在都市实践事务所研讨了王大闳的现代建筑探索。此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  相似文献   

15.
北京的古塔     
塔,源于古印度,古梵语读作"stūpa",汉文有"窣堵坡"、"浮图"等译名,意为坟冢、圆丘,是埋藏佛祖释迦牟尼舍利或经卷的一种佛教建筑。东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并随佛教传播得以推广。因"塔"字译词较多不便使用,约至晋代才出现了"塔"这一汉字。塔最初为方形,唐代以后普遍为六角、八角、圆形、菱形等。层数为单数,最高为十三层。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至今还能看到许多造型各异的古塔建筑,它们如一颗颗璀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环境温暖化的危机,因此,21世纪"环境、都市与建筑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永续建筑发展历程和世界永续建筑的发展潮流看台湾永续建筑的未来,从台湾永续建筑的发展现况及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着从"当代"内含的辩证性,分析目前台湾建筑发展的脉络,并诠释其独特性及其来源。本文试着指出,1980年代似乎聚结了今天台湾建筑形貌的所有条件,解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时刻。然而必须要等到大约1990年代中期之后,以"在地论述"为主体的台湾建筑才逐渐明朗,而在地论述以双重面貌呈现:其一是室内主义,另一是地景主义。最后,本文指出,这近30年余来台湾建筑经验,似乎替我们辟明了当代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嘉庚建筑、台湾建筑以及闽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台湾建筑风格来源于闽南建筑,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嘉庚楼群建筑形成和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嘉庚楼群是闽南建筑的升华。综上所述,台湾传统建筑和嘉庚建筑均来源于闽南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均在闽南建筑的基础上均有着各自的细节发展变化,呈现出你中我,我中有你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第一部分为台湾住宅发展的回顾,及其发展历程中若干值得一提的风潮事件纪录,同时说明台湾近10年来的住宅变化趋势及特性。第二部分藉由从2006年开始台湾建筑杂志社所举办的"台湾住宅建筑奖"中的得奖作品,说明台湾住宅近10年来设计重点因素的转变,及其中值得嘉许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产生、发展、高潮、衰亡),它的思想作用于建筑理论,对建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来阐明后现代建筑直接来源于后现代艺术,虽然后现代建筑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对现代建筑的背叛,但实质却是扎根于现代建筑的理念中。从中可以看到建筑思想源于艺术,从艺术的发展规律可以找出建筑发展的规律来,今日的艺术将是建筑的明天。同时也应该看到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