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保护规划偏重历史地域内物质遗产的护留,"顺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附属性、弥补性保护,此法无法真正保护非遗,亦不能解决地域身份危机。笔者从规划专业角度将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分为五大步骤,将其与保护规划流程顺接,从非遗保护角度指导保护规划,谨以荣堂古村为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2)
<正>由安徽省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5年11月10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开幕。落户安徽黄山市、2011年起始的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平台。保护非遗传统技艺,就是保护珍贵的文化记忆、守望精神家园、展示人民的勤劳智慧、接续民族文化血脉。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突出"文房四宝"这一主题,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永庆坊非遗街区交通组织、空间功能、活动场所、设施景观方面的问题,从非遗街区利用及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综合分析,介绍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的提升利用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期为全国非遗街区建设及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0)
为了更好地把握地方高等院校开设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课程的可行性,以山西省三所本科高校: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的部分在校师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了解地方高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保护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在调查所得的数据基础之上,分析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类"非遗"课程的可实施性,提出地方高校开设"非遗"课程的对策与建议,使地方高校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保护"非遗"传承人就成为重中之重,而传承人的评选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133-13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世界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公约》运行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全球非遗保护机制亟待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全球非遗保护机制创新,世界非遗保护共同体建设,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1):35-37
永州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永州通过立法、普查登记、确定传承人、产业开发等措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做到培养传承人与培育非遗生存土壤相结合、公权保护与私法保护兼顾、一般关照与分类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