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番琴  李玉堂 《华中建筑》2005,23(6):145-146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一座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市民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空间。在城市中,原有核心建筑周围往往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当原有建筑由于功能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失去原有的活力,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逐渐失落衰败。该文就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来探讨处于历史街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原则。  相似文献   

2.
周沁 《城市住宅》2021,28(3):154-155
近年来,城市空间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共空间则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不足,其所承载的公共生活也因公共空间的失落而失落,因此,公共空间的转型和重建成为各个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解释了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概念,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给出了空间模糊化、设计者多样化、设计持续化3个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经历着由追求速度与效率到品质与公平的转型阶段,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多是追求一种良好的生活品质与环境质量。公共空间是高品质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良好的公共空间更是一个宜居城市的重要感知空间,但是当前出现了一种公共空间失落的现象,表现为公共空间长期闲置与人气不足、特色缺失、文化内涵不足,公共空间虽尺度宏大,但缺乏人文关怀、各自孤立、缺乏联系,重展示功能,轻使用功能,空间的失落与空间缺乏并存。本文主要阐述了这类失落空间的现状、特征与类型及失落的原因,最后通过4个维度构建了24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通过对各类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对失落公共空间进行判断和识别,希望能够对这种失落倾向进行有效的干预,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梦涯 《四川建筑》2012,32(5):8-10
通过论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状况,分析规划设计中导致公共空间失落的原因,倡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重视为居民创造多样化的"场所"。以人为核心,研究人的需求和行为,体现人的尺度,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让城市公共空间恢复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重庆市城市发展改进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努力,从规划的层面,探讨如何重建失落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无法满足使用者身心要求、环境品质低下的失落空间,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建设模式导致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寻找失落空间的实质在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追寻人性价值的回归.该文提出了以环境行为学研究为基础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工作方法,选取杨公桥桥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测和抽样调查,研究并分析活动主体(人)、活动事件(行为)和活动场所三者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找出空间失落原因,进而提出空间优化与改造策略.最后指出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需求的科学,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雷鸣 《中外建筑》1998,(6):30-32
本文结合重庆市城市发展改进都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努力,从规划的层面,探讨如何重建失落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霍博  尚晓茜 《华中建筑》2006,24(2):75-77
该文针对我国城市滨水区日益成为开发热点的现状,发掘仍被忽视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汉口集家嘴码头及周边区域为实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抛砖引玉,探讨失落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对消费社会背景分析出发,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上海大拇指广场为例,提出社区商业广场空间设计中的几点策略来促进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中,通过接触都市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协同生态系统效益常被忽视,未来30年,随着全球都市趋向密集,这些效益将变得至关重要。回顾园林史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园林理想化地重现大自然,提供食物、审美享受、社交、休憩与幸福感。花园和庄园用于激发和恢复使用者的心理能力,而城市公园则将花园对身心的舒缓功效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底层人群。数十年来,研究人员证实了接触自然能为人带来多项益处,并且对儿童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效果尤为突出。除非扭转趋势,否则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密集化只会让花园和城市绿地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与之并行的,还有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丧失。据估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比正常水平高出1 000倍。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关系到生态系统服务的衰减。然而已有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绿地的流失并非不可避免。比如新加坡就在增加人口总量和密度的同时增加了公共绿地面积,另外还有一些高密度城市新添了绿色屋顶、绿墙和绿色建筑。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也用新的公共绿地扭转都市衰退。回顾更具生物多样性、更受欢迎且有高复原力的景观属性,并总结可纳入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原则,以打造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兼备的新型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2.
何子张 《规划师》2009,25(4):45-49
城市绿色空间保护的失控,其主要原因是基于空间设计传统的城市规划难以解决规划过程中的种种空间冲突和利益矛盾.以南京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和规划为例,反思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目标和方法,对绿色空间的保护需探索一种走向空间政策的绿色空间保护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伟  邱岚 《中外建筑》2011,(9):90-93
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正在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面貌环境焕然一新。但也有不少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由于在改造过程中受观念、认识、管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大拆大建的建设活动给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本文以鲁巷广场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心里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相关的观点和提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于英 《城市建筑》2011,(10):108-110
本文从本土文化缺失对文化形态循环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入手,提出解决本土文化形态在城市空间层面的优化循环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城市,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而城市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目前,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四个方面的不和谐现象是:城市空间的"二元"现象、居住空间的分异、城市公共设施的"贵族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相对应的,城市规划应加强科学性;充分发挥公共属性;合理布置道路网,防止"巨型社区"或"大楼盘"的肆行;提倡混合居住模式;约束建设行为,尊重自然地形.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面临了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城市文化的趋同。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寻找出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届时,营造众多亚文化赖以滋生的人性化场所,就成为当前积极的城市建设和设计者们神圣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罗丹 《建筑与文化》2016,(4):139-141
以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旧城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历史风貌的丢失,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以及公共空间监管机制的非系统化,指出公共空间更新是从单一的、物质形态的、孤立静态的保护方式向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动态发展的保护转变的方法,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和旧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空间再造:公共规划视角下的空间规划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盛平 《规划师》2011,27(3):20-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常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失落、城市病态主义与公共空间创新误区、疯狂复制速度与城市形象简陋等现象也随之出现,因此应从公共规划的视角进行城市空间的创新.空间功能性创新表现为城市功能的深刻转型,空间经济性创新包括空间的经济最大化价值创新和空间经济的性价比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