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性是传统聚落景观的灵魂所在,它是自然、历史文化资料不断累积沉淀的结果,是地区人居环境行为文化体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传统古镇聚落景观能够揭示人居环境营建文化在地方性知识上的差异。以陕南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以人类学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基础,系统阐释古镇聚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构成体系,分析其地方性知识的生成环境、类别以及表达形式,从而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圩古镇传统空间特征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大圩古镇的空间特色,归纳古镇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圩古镇传统空间形态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提出在继承古镇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改善大圩古镇人居环境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4.
街巷空间作为传统聚落风貌的核心要素,最能体现出传统聚落的发展脉络和特色.以青海省同仁县郭麻日村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郭麻日村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通过调研实地情况和查阅相关历史数据,分析研究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征与道路布局特征,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界面、比例尺度、节点空间等特征,探寻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保护与延续村落街巷空间有益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浙东运河沿线水乡聚落(安昌古镇)为对象,从实地调研和文化景观视角开展街巷空间的内涵挖掘与认知评价研究,分析其在类型构成、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尺度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特色认知、拍照意愿、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了解街巷空间在古镇聚落文化景观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对沿运水乡聚落街巷空间特色与价值的挖掘与分析,进一步促进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风貌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拓展。但相关价值评价框架与既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传统风貌区。基于此,文章提出以"格局与风貌""建筑与场所""历史文化"三大保护层次下的七类价值构成要素为基础的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基于保护层次和价值构成要素分类的不同保护与更新取向的规划策略组合,并以重庆大田湾传统风貌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村镇聚落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古镇空间形态的重塑中,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西燕子古镇为例,探索了一条适合开发与保护古镇空间形态的新路径,探讨了如何基于地域文化特色重塑古镇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作为后申遗时代面临的与运河相关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及遗产构成梳理已迫在眉睫。柯桥作为浙东运河流域入选省级规划的古镇,无论从聚落空间形态的特色、遗产构成的丰富度,以及富有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使得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线路"基因。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于柯桥古镇遗产构成的梳理整合,试论其与文化线路暗合的内在联系,并为柯桥古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绵阳市郪江古镇案例,对传统古镇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影响文化景观的内外因素及其演变特征提出以保护文化景观特性为原则的生态治理、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技艺复兴、建立古镇保护保障机制等建议,由此探索传统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保护苏州市传统聚落历史文化资源,大量搜集了地方志、控规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理性分析了苏州村镇特色与发展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聚落空间特征、特色格局以及细部要素,最后提出了针对苏州村镇评估量化体系和五类镇村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场镇是巴蜀地区代表性的农村人居聚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丰富积淀使其成为宝贵的地域遗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利用将有利于地区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历史景观"是较传统历史保护区更为系统的新型保护概念,强调历史城镇作为整体性文化景观遗产的平衡联动发展.在此理论视角下,本文对巴蜀传统场镇的遗产价值进行统筹梳理,建立"价值认知—保护利用"的遗产价值释放概念框架,包括研究学习、规划组织、活化更新的完整三阶段过程;并以四川元通古镇为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传统历史村镇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化景观的理论,结合对安徽省三河古镇的实地调查,分析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其演变特征。在分析影响文化景观演变因素的基础上,以保护文化景观的特性为原则,探索传统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为传统古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古镇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需求的私密空间位于民居最核心的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趋势下,随着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二元对立的遗产分类方式已经不能包容全部遗产对象,强化遗产资源物质与价值合一概念的"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体系中一种全新的类别分支。从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的视角入手,对重庆合川钓鱼城军事城镇景观遗产资源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对城镇空间格局、攻防技术与防御性街巷场所、地标建筑等文化景观要素构成的梳理,从空间保护与价值传承结合的角度提出钓鱼城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吴晓  王承慧 《新建筑》2013,(4):140-146
以常州市新北区孟城、万绥两座运河古镇为例,探寻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解析方法。以点、线、面、自然基底四要素为切入点,从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在传统条件和现实状况下古镇空间构成要素的分布特征与组合方式之异同,以期了解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特质,并为日后的保护管控及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炉古镇是当今国内唯一遗存"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窑场中心区。对陈炉古镇历史文化价值、"一带一路"及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面临的困境等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复兴重构其极具烧造特色的聚落环境,提出了保护开发振兴陈炉古镇的原则、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徐新云 《城市住宅》2021,28(6):32-35
羊楼洞古镇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在对其进行多维度价值认知研究基础上,进行价值载体要素的功能与物质统一的整合分析,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对羊楼洞古镇的形成基础、演变过程、发展动力、活力保持4个方面的保护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