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现代博物馆建筑作为传播文化的特殊建筑,需要创造一种更为有趣的空间,去体现建筑本身需要传播的信息,让参观者更多更好地参与进去,最后更好地接受所要表达的信息。本文从具有互动性的建筑空间的角度出发,先从互动展示的概念和互动的理论研究开始,认清当前的博物馆互动空间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代互动空间在博物馆设计中应用的成果、案例的比较和思索,论述博物馆设计中互动性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中,展览主办方,作品与来访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就是“互动过程”。那些有意识的互动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互动空间,在这些能够互相影响的对象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并且紧密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研究博物馆的互动空间自身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的基本要素,了解互动设计中所需要研究的对象,并将建筑学,传播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纳入到互动空间的设计中,同时从博物馆互动空间的造型,空间色彩等方面入手,探索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博物馆互动空间设计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空间的事件性作为空间的一种抽象属性已然成为了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诉求。与此同时,它作为空间一种形而上的"深层结构"也会体现在相应的空间"表层结构"之下,对它的感知与察觉基本要建立在逻辑与分析的条件下,因而对体验者与空间的互动,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成为了文章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以空间形态作为事件阐述的切入点,并分别在空间的形式、材质与视图三个表层元素上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展开对空间事件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如何强化博物馆在文化艺术、城市生活等领域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中的作用,如何使其成为城市公众智识教育的特色空间。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相关实例解析,针对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展示中互动设施的设计误区,受众与展品之间缺乏特色、高关联度的体验设计等问题,主张提升体验设计的创新模式,处理好博物馆空间与展品、展品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提炼博物馆体验设计的过程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为参观者提供智识教育的公共课堂。  相似文献   

4.
当代博物馆空间的复合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欣 《新建筑》2011,(5):68-71
当传统以收藏展示为首要功能的博物馆把服务的主要对象转向观众时,对观众多重感知体验的关注成为当代博物馆空间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化模式正是通过建立一种集约共享、灵活可变的规则对当代博物馆空间进行整合,让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这个复合的过程中,当代博物馆的设计层面涉及到项目定位、功能策划、空间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更新,相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应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跟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博物馆设计建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国内快速建设的理论需求。博物馆外部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空间和博物馆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也应当受到关注。本文使用空间句法对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进行研究,试图探究我国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组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触感介质在博物馆展陈空间中的运用,分析其优劣点,并结合科技趋势、人文心理、艺术美学等领域,探讨发现多元触感介质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能性。为博物馆的参展体验服务,增强博物馆展陈互动体验感,实现将单项展示变为双向交流的转变,促进良性沟通。根据参观者的反馈,展馆筛选有效建议并进行快速调整,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让博物馆公众职能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它以空间的延展性刻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了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它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博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所提供的场所体验成为整个艺术参观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1000m2的当代馆,提供了15个不同类型的展览空间,并拥有大量的开放式展示空间以及三个层面的巨型室外平台,用于各类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当代艺术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3)
该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综合文献资料与博物馆实际案例,从叙事要素构成、叙事结构等方面展开,探索博物馆展示结构体系;从参观者体验需求、体验层次出发,分析博物馆空间中叙事语汇转译、展示场景设计以及数字媒体应用的方式方法,探讨博物馆叙事体验设计策略。博物馆展览应该打破惯性思维,从参观者体验出发,结合创新性科技手段,完善体验设计。  相似文献   

9.
张婧 《城市住宅》2022,29(1):151-153
通过调查发现,在江苏省博物馆中,体育类展馆只有12家,缺乏综合性的体育博物馆.而且现有的体育博物馆陈设设计过于形式化,设计手法比较单一,无法很好地调动观众的积极性,缺乏感染力和情感共鸣.为此,围绕江苏省体育博物馆的空间与陈设设计,以展示为基本目的,通过展示与体验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体育知识,进一步了解江苏体育的辉煌成绩.  相似文献   

10.
能量博物馆     
能量博物馆位于西班牙Asc6城的入口处,紧挨着埃布罗河。设计师对不同现场的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研究相关参考资料,并将之包含在此项设计方案内,市民们开始慢慢熟悉这个博物馆,并且在这个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内生出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该博物馆所在之处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上部结构采用钢结构框架体系,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多层建筑结构。为满足建筑功能和效果,沿着互动体验区建筑物外边线设置跨度约42m的大跨度弧形桁架,并在桁架下采用圆钢吊杆下挂楼板。为保证该结构方案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析软件,其分析结果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对互动体验区大跨度结构进行了吊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单根钢吊杆的失效不会引起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对互动体验区进行楼板振动舒适度分析,并通过制定TMD减振控制方案,解决部分工况下加速度超出规范限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 zu Berlin)中展品—空间关系的发展与处理策略极具代表性,但以往研究仅在建筑实体修复方面进行展开。该研究对其展品—空间关系类型、各类型典型展厅存在的问题沿革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解析,试图填补对新博物馆展品—空间关系发展的认知空白,并从这个经典个案出发,探索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表明,新博物馆中存在三种典型的展品—空间关系,契合不同的展陈任务且应用了不同的空间展陈设计手法予以平衡。新博物馆的展品—空间关系发展历久弥新,是同类建筑中同类问题发展的一个缩影,对我国博物馆的设计与改造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7,(4)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当代博物馆的存在,已经不只是展品陈列的场所,而是向着具有体验功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博物馆建筑也进而发展成为集休闲娱乐以及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场所。随着人们关注度的提高,对于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的设计以及空间形态的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建筑造型与空间形态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从色彩肌理、材质运用以及比例尺寸等方面的空间元素对当代博物馆建筑造型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以更好地将当代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博物馆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8)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的博物馆研学专题课程,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还有效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但是,我国多数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理解,依然局限于讲解员的讲解,认为这样的学习参与感不强,沉闷且缺乏学习效果。本文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与利用为题,分析在该背景下,如何通过博物馆研学形式的改变,设计互动、探究、体验感强的深度产品,让博物馆活起来,让学生在研学中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遗址文物保护的观念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地下遗址的不可移动性使得遗址博物馆在展出这类遗址时,必须开挖已被添没的地下空间,恢复原有的地下空间以展示遗址。文章以遗址博物馆建筑特点为依据,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在遗址博物馆建筑中的优势,并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遗址博物馆实例分析,提出了遗址博物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我国文物古迹众多,从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地段风貌的角度,历史文物遗址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刘佳凝 《中外建筑》2014,(6):114-115
展览空间是联系参观者与其行为的媒介,它会对参观者体验展品的感官造成直观影响,为展品的展示营造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室内空间设计,巧妙的配合了“汽车”这一特殊的展陈主题,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们,并深受各方参观者们的喜爱。本文将以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为案例对展览空间的室内设计做详细的分析,探讨以展品为主导的室内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澳洲人还浸渍在2000年奥运会的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的时候,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维多利亚州立博物馆,墨尔本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了,它独特的构思,干净简洁的设计以及高科技的应用,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耳目一新,大家在体验维州众多的收藏与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带给人们的从未有过的空间感受。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2)
对于每一个博物馆来说,服务的核心就是观众,这也是博物馆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博物馆的价值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实现的。"以观众为本"是其核心思想也是博物馆实践基础。本文针对博物馆开发的观众统计与分析系统,进行详细信息记录、分析和研究,阐述其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倪剑  李琪 《世界建筑》2023,(8):103-107
平湖博物馆新馆的创作实践,是融于“技与艺”的博物馆学叙事性的外拓,是情境连贯性的空间叙事的探索。设计注重华夏文化“隐性”传统精神在建筑中的转译表达和在空间叙事中恰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内外空间的流畅交互、质感细节与场所整体的有机统一、多义的“完成度”是情境连贯性研究的要点。绿色、智慧的当代科技背景服务于博物馆的文化体验与联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基于两方面原因:(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质量快速的发展,各地城市争相塑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与城市形象。而博物馆作为每个城市的文化窗口,诉说着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展示城市文化显得至关重要。(2)借助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空间营造原理,分析研究博物馆建筑在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体验与知觉感知的同时如何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让博物馆得以成为文化诗意传承与发展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