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城郊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乡村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简略的综述,探讨了城郊乡村旅游交通的规划难点、信息化保障策略、相关政策研究等问题,并结合上海市乡村旅游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在城郊大力推进生态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构筑城乡互动的都市旅游新格局,深化都市郊野型旅游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以乡村景观原乡性塑造不足最为突出。本文以玉溪梁王坝牟溪冲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对实际项目实地调研、总结回顾,发现乡村景观是原乡性的现实载体,乡村景观原乡性直接影响乡村品质和对外吸引力。明确乡村旅游景观原乡性包含原真性、生态性和艺术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以牟溪冲项目为例,为其提出乡村旅游景观原乡性塑造的系统方法。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旅游景观原乡性塑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当下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城郊乡村景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乡村景观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景观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使其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复合型乡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郊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的景观改造设计结合城郊乡村的现状与发展,融入地域文化,运用乡土材料,村民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一种"微循环、自更新"的尝试性建设,在不用迁移当地村民的前提下,以经济宜行的方式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进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4.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1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加速,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因其历史建筑、聚落形态等物质遗产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因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但由于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更新与乡村旅游开发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进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更新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更新急需探究的问题。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结合其独特的古村风貌、自然资源和风水格局,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村落更新与格局调整,延续生态风水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空间;通过村落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营造特色村落景观;通过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参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游线,以期将福溪村打造成一个历史保护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齐备的文化、生态、居住相互协调、融合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6.
章榕  宋尧佳 《园林》2021,(5):74-82
重庆城郊四山管控条令制约下,其管控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行为受控,造成配套设施欠缺、产业发展低效、传统文化流失等现实问题,如何统筹四山保护要求和乡村发展诉求,成为四山保护的紧迫课题。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山地区村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其适宜性建设途径和创新运营机制探索是协同四山生态保护与村落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北碚龙王村为例,提出生态保护格局建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生态化产业规划、乡土传统景观营建等景观规划路径,以期为四山保护背景下村落发展规划实践提供借鉴,为协调城郊乡村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适宜性方法提供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推进,西南山地旅游村落因其特有的地域文化、聚居形态以及丰富多变的山水环境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但由于部分山地生态旅游型村落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忽略生态、经济、文化协同更新发展,导致村落更新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巴南区云篆山村更新发展为例,通过加强云篆山村村落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以及旅游产品多样性的打造;延续生态格局,对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营造特色村落景观,以期将云篆山村打造成一个业态立村、形态塑村、生态美村、文态兴村等四态合一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
近年来,在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乡村旅游兴起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乡村游憩地作为城郊的一种新的功能区,是一种将游憩和乡村旅游功能结合的新的形态。在休憩地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导视系统作为一种为游人提供指引和帮助的公共便民设施,其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根据城郊乡村休憩地的特殊用途和导视系统的设计方法,探索和总结在城郊乡村休憩地中导视系统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郊休闲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郊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区位分为景区边缘地区模式、都市郊区模式和老少边贫地区模式。其中城郊型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是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快和最普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潇玮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城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章基于乡村建设中产业重构与空间重组的现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形态模式,实现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方向。文章结合福建南安水头镇呈美村旅游规划建设,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空间布局优化产业格局,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升、农房管控、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旅游服务配套,旅游景观风貌提升等详细规划,打造生态文旅新型乡村模式。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成为乡村发展破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背景下的城郊乡村发展应当注重城乡融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阮巷村作为一处动迁安置的集中农居点,为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城郊乡村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设计旨在将阮巷建设成为一处海绵乡村、宜居乡村、绿色乡村。  相似文献   

13.
“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亚明  刘慧 《规划师》2016,(4):97-100
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是构建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福清市东壁岛山利村基于"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从强化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和完善服务配套五大路径进行村域综合规划整治、复合型旅游开发及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从而推进"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乡村旅游则是传承、活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大城市近郊村作为城乡联动的"先行地",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文化遗产活力丧失、旅游发展同质化、村庄空心化、产业转型困难等困境。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为研究案例对象,通过从具体案例分析到共性策略总结的方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振兴、生态优先为原则,将文化基因贯穿于旅游体验,以达到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优化村庄格局、促进产业转型,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目的,为该类型村庄规划与产业策划提供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巨大冲击,数量急剧减少。乡村旅游是活化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概括成功开发经验与现存问题,以浙江省金华兰溪市芝堰村为例,运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生态环境、空间秩序、景观、室内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空间营造的方式,延续芝堰村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环境基础。寻找乡村旅游与村落保护的发展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1)
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是可以纳入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具有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优势的农村要构建自身在大众眼中的良好象形,积极打通乡村旅游业与公共大众之间的联系,加深农村与大众的情感交流,以相关的公关活动展现农村的良好精神风貌,以求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本文讨论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并深入研究田园景观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乡村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特有的艺术形式等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全面分析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引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亟待破解由此带来的复杂的生态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之间关系的发展谜题。摈弃传统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途径,选取中国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敏感度评价、生态脆弱性分析、生态干扰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的生态空间区划与发展引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单元开发控制等空间管控策略,旨在探讨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入城镇化进程的下半场,城郊乡村地区将是未来极具活力的区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城乡联系多元密切,城郊乡村地区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东部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城郊乡村地区的规划方法,从分析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入手,借鉴临湖、临海地区乡村的发展经验,形成适合西昌市城郊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模型,提出在规划技术上应强调自下而上、多途径、多方式和弹性的控制方法,规划理念上应关注社会学因素,尊重人的意愿、满足人的需求,进而通过多途径实现城郊乡村地区的精明增长,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资源约束趋紧、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以特色文化、生态理念引领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都兰县赛什堂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赛什堂村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尊重并保持赛什堂村原有的空间格局,随山就势构筑山村廊道,规划赛什堂村结构为"一心、一轴、五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并将新农村建设与村庄产业规划、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机结合,打造传统藏族风情特色村落,成为具有旅游休闲、旅游生态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青海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品质的高原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推动赛什堂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空心化发展和盲目旅游开发的社会现状,展开基于"鹊巢理论"的未来乡村活化设计研究,并通过对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形式的思考提出"乡村旅居"的新模式,以合肥市铭传乡井王社区为例,从村中人归巢和村外人归巢两个角度、以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分别提出智慧景区、共享居住、生态修复、微更新等技术参考,以此为未来乡村的更新转型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让乡村"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