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空间要素密度增加,城市面对的风险复杂程度提高。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支撑。文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交互研究现状。根据灾害不同阶段的特点,本文从灾前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灾中的灾害救援、应急响应和灾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灾害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建设过程,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灾害风险管理平台,为我国国土空间安全格局规划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灾害应对经历了从抗灾到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再到与风险共存的适灾型理念变化过程,韧性城市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作为世界上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韧性理念能否成为降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的"灵丹妙药"?本文提出城市可靠度理论模型,结合功能恢复曲线,分析了城市灾害应对的刚性、弹性与韧性策略特征,提出我国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灵活地选取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韧性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提供了新思路,构建城市防灾安全韧性标准体系,对减少城市灾害风险,提高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建立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是韧性城市相关研究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基础支撑、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比对分析了国内外在标准化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城市防灾安全韧性评价标准化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灾害来临时,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在灾害的感知、监测和防控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社区的概念、社区风险灾害的分类入手,通过对社区存在的风险灾害分析,将社区韧性评价指标分为建设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和组织韧性4个一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来源、依据、原则和每个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以期为推动城市社区韧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山地城市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山地城市的防灾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文章在对山地城市灾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城市"韧性防灾"框架体系,包括山地城市的灾害风险识别、系统韧性评估、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响应和策略制定四部分。最后在该框架指导下,从韧性思维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别针对山地城市低、中、高度风险度分区的灾害防控手段以及非工程性防灾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自然、技术和人为灾害给城市的有序运转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失。城市韧性是城市系统及其各类子系统在受到扰动时维持或迅速恢复其功能,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城市韧性概念为城市的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将城市视为一个在物理、社会、信息组成的三度空间下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的系统",并以若干子系统及其交互为例来阐述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征。城市必须进行"韧性管理",只有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到三度空间下的各个子系统和韧性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最有效地确保和提升其韧性。  相似文献   

7.
曾悦  张佳 《室内设计》2020,(3):23-28
社区被视为体现城市韧性的典型 代表,也是近年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议题。 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对城乡韧性的集中考 验,社区更成为直面病毒的主战场。作为社 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各个城市的居住小区在 本次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自组织能力为未来 社区韧性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成都市作为 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 之一,其小区的防疫响应是全国小区的缩影。 本文试图通过对成都小区防疫响应的总结, 对提升社区韧性建设提出规划层面的思考, 包括从空间导向走向人本导向、利用移动社 交平台推动公众参与、增强规划弹性应对发 展变化、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规划全过程以 及运用智慧技术助力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也不断向城市集聚,改变了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自然生态环境,增大了城乡灾害风险。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习借鉴引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2005年以来,国际上防灾减灾工作已由之前的应急响应为主逐渐转向了韧性城市建设,也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自然灾害形势、党和政府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模式向韧性城市建设转型,以及国内外韧性城市规划建设概况介绍,力争为大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韧性城市规划建设演变图。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以及不确定风险的干扰,使城市面临着灾害风险的多重压力。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韧性社区的建设能够缓解城市面对风险的压力,成为城市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存量大、风险突出,社区空间又作为社区各要素的物质载体,老旧社区空间的安全发展成为社区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社会生态学韧性特征研究,从稳健性、多样性、冗余、适应性、自组织性等五方面研究社区空间韧性的本质特征,结合对老旧社区空间的现状研究,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韧性城市理念逐步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将其与现今城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路线相结合,使其由理念转化为策略并落地实施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近年来规划实践案例,从城镇体系规划、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四个层面论述了安徽省在落实韧性城市理念方面的探索,认为应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在规划目标和愿景中体现广义韧性和狭义韧性,将韧性城市研究框架与传统规划的技术路线融合,具体规划策略应包括合理空间布局避让风险、防灾设施建设减轻风险、通过优化管理组织降低风险等。最后笔者提出要进一步落实韧性城市理念,首先应实现风险管理和城乡规划两个学科核心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7,(8)
当前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并在灾后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日本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的灾后重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从环境、制度、个体和社会四个方面剖析了其提升社区韧性的过程,提出了实行"土地区划"政策、建立多元参与机制、注重灾害管理教育和引入社会住宅的韧性社区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防灾型社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社区洪涝灾害社会脆弱性与韧性的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增强城市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综合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洪涝灾后补救行动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明晰灾前社会系统固有特征造成的脆弱性,以及灾后社会系统应对及适应灾害的韧性,对降低灾害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城市社区洪涝灾害社会脆弱性及韧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社会脆弱性特征、发生过程及机理、韧性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提供指导。基于脆弱性评价—运行机理—韧性优化的思路,对社区尺度洪涝灾害社会脆弱性与韧性研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实现社区尺度洪涝脆弱性与韧性研究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社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洛杉矶自然灾害中损失最严重的灾害。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洛杉矶加入了100韧性城市网络计划,在进行了初步的韧性评估之后,发布了韧性城市设计报告。文章简要描述了洛杉矶韧性城市的建设背景、面临的挑战、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在总结国外相关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防灾韧性城市的理念,并从减轻灾害影响能力、对灾害适应能力、灾后系统恢复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给出了评估城市防灾韧性能力的定量方法。基于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灾害过程中的韧性表现形式。最后探讨了提高城市韧性能力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对规划师的要求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孙文君 《城乡建设》2023,(16):41-4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面对经济“三期叠加”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政府和城市建设管理等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安全风险治愈式对策,不仅可降低三年疫情带来的次生效应,切实规避城市更新过程中潜在的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效能,而且还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通过增强城市的韧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建筑》2021,(12):6-12
徐千里:韧性和韧性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概念和词汇.韧性城市的基本含义,是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或减轻灾害损失,并能够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从长远意义上讲,它是指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对灾害的应对和恢复能力,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大城市均进入风险高发状态,风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与日俱增,韧性系统建设成为抵御风险的重要战略.特大城市因高聚集性、高流动性和全球依赖性而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社区作为最基础的城市治理单元,在韧性建设框架中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韧性社区规划的相关概念与内容,选取参与主体、管理机制、规划工具和整体性社区方法等要素作为纽约韧性社区规划的分析框架,重点介绍并评议了197-a参与式社区规划、社区应急响应网络、滨水社区规划和整体社区调查方法的具体实践.之后笔者从政策工具、决策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讨论了纽约实践对国内特大城市韧性社区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 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 活,城市中的人口与生产生活资源等相对集 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往往损失更 严重。韧性城市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灾害风 险,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城市从崩溃状 态过渡到自组织循环稳态,并逐渐恢复。在 此背景之下,本文首先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概 念与特征,通过分析韧性城市特征与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之间的响应关系,探讨 了韧性城市规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适 用性。然后,基于韧性城市规划框架中的脆 弱性分析、城市管治、预防和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四个方面,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周期,构建了预警、响应和恢复框架。最后,基于框 架提出了应对策略:预警层面,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构建早期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准备;响应 层面,提出城市应急资源的冗余配置、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层协作和社 区层级的自组织响应四大规划策略;恢复层面,注重韧性城市规划的重建与修复,强调灾后评 估与反馈,同时提升公众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