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3.
居住分异条件下的和谐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分异的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分异虽然具有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生活、便于社区管理、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加剧贫困问题、引起社会群体冲突、导致就业机会分布不均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大杂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通过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的做法,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共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居住分异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针对居住分异现象应采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于20世纪末建设的社区共性问题逐步凸显。如何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品质迫在眉睫。本文引入旧城社区"微更新"理念,对比传统"大拆大建"改造模式,从尊重旧城历史风貌和节约改造成本等多角度诠释"微更新"内涵,并结合长沙市天心区工农桥社区实际案例,分析长沙旧城社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微更新"改造方面提出改善旧城社区居住环境的方法和措施,辅以社区引导和管理,全面落实"微更新"改造设计。  相似文献   

5.
彭俊杰  韩海娟 《山西建筑》2007,33(13):223-224
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和住区规划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城市社区弱势居住群体的概念及特征,在分析其现有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得出了推行廉租房制度和房屋补贴制度的结论,进而剖析了廉租房制度在制度、资金、对象和数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有60年历史的上海工人新村N为研究对象,通过档案阅读和实地访谈,对1990年代以来新村移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本地和外来居民两个群体"双重流动"的现象进行了解读。通过居住流动在成因、方式、社会网络和结果四方面特征的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不同居住身份的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是如何通过居住状态的改变来实现其各自的社会流动和家庭结构调整,以及与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相比,移民化的工人社区在社会网络和社区融合方面所呈现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当前,规划中对于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的问题相对缺乏关注与研究,混合社区的概念认知和实践操作仍然较为模糊。研究分析了居住分异形成的内在逻辑,借鉴其他国家关于混合社区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混合社区的可行模式与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为应对多收入阶层居住分异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设计以收入混合、产权混合与建筑混合等为主要组成模式的混合社区,在空间上酌情选择群体间“梯度-互嵌”的二维混合布局或“栋-层-户”的三维混合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更应尤为重视混合社区的规划设计,只有合理规划混合社区的区位选址、空间布局、混合目标、规模比例、产权形式、建筑模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才能有效缓解不平等和不均衡的社会矛盾,助推实现社会群体有机融合和经济社会和谐有序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万录  陆伟  徐洋 《规划师》2011,27(Z1):124-128
同一阶层的聚集及不同阶层间的隔离,引发了居住隔离的现象,从而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隐患.从最初为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到目前为满足高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大连市郊区出现了差距显著的住区,居住隔离问题日益严重.研究通过对凌水街道地区的居住社区及其居民职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分析得出其隔离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合各类住区用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城市主义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体现出快速,明显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尤以居住空间转型方面最为突出.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内生的体制转型和外生的全球化因素共同推进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择邻而居"式居住更在日益重塑居住格局.但是,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的认识尚待深入,居住分异研究往往"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已有实证多以微观社区为载体,城市尺度的研究反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2000年五普数据,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居住分异度直接进行测算、直观地展示出居住分异度.研究表明,空间分异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外来人口,其次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者);而在住房分布上,分异度最高的是购买的公有房(即房改房)和自建房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社区的首要职能就是生活的组织职能,即社区要提供满足居民群体生存、发展需要的生活组织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等。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其各类设施的满足程度实现的。本文在国内外城市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对社区生活质量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设施可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所选社区的社区设施可获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社区设施可获性的居住社区规划与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1.
周典  周若祁 《华中建筑》2009,27(3):78-81
该文在分析“老年人居住环境”与“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理念与方法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区为建设基础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体系的建构方法,强调只有将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融贯在城市社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之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分离”到“统合”建设方式的转化,才能科学地营造出适宜“老有所居”的良好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崔新明 《住宅科技》2004,(6):13-16,26
从清水公寓开发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一个人居环境恶劣,但区域又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旧城区里,如何改造建设一个既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上可承受的现代化小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锦州市大量存在20世纪80 ~ 90年代建造的落后、陈旧、老化旧住宅,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现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了探讨适宜的旧住宅改造技术,(方法)通过实态调查(案例分析、访谈、实地调查),(结果)在分析旧住宅与居住需求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并结合典型旧住宅实例进行了改造设计探索与研究.(结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深入地进行此项研究,为锦州市旧住宅的改造设计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庆老旧居住社区街巷空间作为社区特色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传承着重庆的市民习俗文化。该文试图从街巷空间的平面格局、空间形式、构成要素,引出社区生活事件与对应的街巷空间模式,并结合大井巷社区更新的案例,提出老旧居住社区街巷空间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谢静 《南方建筑》2006,(10):123-125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我国的城市住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对于居住社区而言,公共设施的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居住生活的质量.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对社区公共设施布局的形式进行了归纳,提炼出街道型和社区型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推进建筑节能是塑造资源、能源节约型城市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住宅整体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百姓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总结了上海住宅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推进上海住宅建筑节能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邓奕  毛其智 《城市规划》2004,28(5):61-67
由文献考证发现,北京城市社区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明代社区的基本单位称“铺”;清代社区的基本单位称“牛录”。铺与牛录的依附实体是胡同,胡同的历史即是社区的历史,胡同的文化即是社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白洁 《山西建筑》2012,38(27):3-4
从低碳排放的发展观出发,通过对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的改造,探讨了在住区室外环境改造中建设低碳社区的可行性,从对旧住区的场所,道路,绿化景观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在符合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进行低碳改造的方法,以期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居家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