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影像叙事、市民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再想象等视角论述了香港"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展开过程。作为香港发展缩影的山地社区,西营盘经历了卫生现代性考量下的殖民规划、战后垂直的都市景观以及市区重建与士绅化进程。在香港特定的都市社会转型的空间脉络下,本计划运用参与式影像、田野考察、在地实践、公众参与等方法,通过公共文化事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唤起多元主体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共同再想像。  相似文献   

2.
高度的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和其它要素的高度集聚,将使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面临“紧凑”与“生态”的双重命题。而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则为应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在对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基本立场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空间关联、功能整合、活力提升等方面的潜在价值,进而结合典型的案例从架构、折叠和编排三个角度分析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当代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日本战术都市主义的“外之场”为线索,通过典型实践案例,介绍包括泉山垒威的公共空间政策再思考与社会实验、笠置秀纪和笹尾和宏的个人小型战术以及田村康一郎的场所营造在内的3个议题,总结了战术都市主义在日本近年来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特大城市在空间规划中对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量化指标要求。然而,在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服务人群通常被视为无差别的抽象个体,尚未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评估与差异化设计,在社区更新实践中由于缺乏整体评估和使用人群预判,导致空间同质化和使用效率低。四标四实空间系统为社区更新提供了精细量化评价的数据底座,本文以广州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例,针对老人、育龄妇女、幼儿三类使用率高、弱势主体在整体覆盖、步行便利等方面进行测度分析,以数据构建公共空间的人群画像和活动图谱,为公平与包容的社区更新提供评价方法和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6.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更新的跨学科协作中,文章试图在单纯物理景观之外,讨论以事件型互动为媒介的社区艺术形态。在以往社区更新实践中,艺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往往互为补益。如今,借鉴艺术敏感的发现力和差异性视角,社区艺术已然成为当下社区改造中动能激活的一种实践路径。艺术家应天齐曾在芜湖古城的改造中进行了一系列社区参与艺术的尝试。文章以芜湖古城改造计划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在当下都市更新计划中,社区艺术在居民体验上的交往价值,以及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是指当代景观介入城市系统,营造人与自然对话的城市开放空间,重塑城市功能和秩序,用以解决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的理论方法。本文介绍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定义与内涵;结合天津桥园公园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了桥园公园采用的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设计方法:城市-自然谱系构建,生态修复设计与休闲空间营造,旨在提出对其他城市设计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Cultivated by non-professionals, do-it-yourself (DIY) interventions in urban space are gaining serious credibility in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fields. But as these professionals take up the flag of small-scale and social justice-inspired action in design handbooks and art exhibits, what happens to the struggles that informed the tactic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IY urban tactics of Food Not Bombs as a counter case study that problematizes the recent professional attention given to DIY, tactical or spontaneous urbanism. Forged in a struggle against the structural violence of capitalism, and based in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for community meals, Food Not Bombs challenges de-politicized notions of tactical or DIY urbanism.  相似文献   

12.
蒋鑫  张文海  李鑫  李倞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2):93-98
以当代老城区改造过程出现的隔离现象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选取济南老城区具有公共空间异化特征的曲水亭片区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运用以PSPL调研法、动线观察法为核心的多目标导向的人群活动综合调研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解译老城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割裂现象和异化表征,并以其中4个典型的街道界面进行“空间-行为”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流动型、闭环型、单层隔离型、双层隔离型”4类公共空间异化模式,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公共空间异化产生的动因和机制。最后,在当代存量更新的语境下,基于日常生活与物质空间的动态关联,探讨走向社区融合的老城区公共空间互融更新策略,以期为老城区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一些以城市更新为导向的大型景观项目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尺度、多元的利益相关方以及所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而受到广泛关注,如纽约高线公园、亚特兰大环线。这些景观项目除关注空间设计品质外,相较传统更新实践更加重视利益分配、社会参与以及景观服务可达性等社会公平议题。基于罗尔斯公平理论的视角,系统分析了以亚特兰大环线项目为代表的美国城市更新策略,重点探讨了程序正义、重叠共识、结果正义的实现方法和形式,以期对中国当下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可能产生更新改造主观性较强,更新停留在表面及当前,缺乏对绿色可持续的思考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立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通过专家及居民综合评分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绿色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市四个典型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实例分析,以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经验证,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行性,可为既有社区更新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空气负离子是评价城市空气清洁度的基本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典型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空气负离子空间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公园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复层>双层>单层、乔草>乔灌>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落叶阔叶型>常绿针叶型>草本地被型>针阔叶混交型>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滨水植物群落>复层/单层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基于循证设计的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更新优化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工业水岸转型实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基于对上海、广州近年若干更新案例的观察,城市共享的日常空间营造已成为具共识性的更新方向。鳒鱼洲工业遗存在珠三角地区滨水工业遗存中具有典型性,其更新既面对融入城市、激发活力的共性问题,也面临文化个性的建构问题。以案例考察、项目特征解读为基础,通过对项目设计的条分缕析,归纳出以城市性重构为基础,地方性塑造点睛的园区日常空间营造方法,提出通过“疏、补、活、变”策略实现城市性,结合地方传统审美、气候友好设计塑造地方性的整体更新实践路径;对项目落地及初步使用情况加以反思,指出具体实践路径随城市发展具有渐进性特征,需要在多方合作下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