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影像叙事、市民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再想象等视角论述了香港"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展开过程。作为香港发展缩影的山地社区,西营盘经历了卫生现代性考量下的殖民规划、战后垂直的都市景观以及市区重建与士绅化进程。在香港特定的都市社会转型的空间脉络下,本计划运用参与式影像、田野考察、在地实践、公众参与等方法,通过公共文化事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的意义,唤起多元主体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共同再想像。  相似文献   

2.
高度的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和其它要素的高度集聚,将使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面临“紧凑”与“生态”的双重命题。而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则为应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在对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基本立场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论述了其在空间关联、功能整合、活力提升等方面的潜在价值,进而结合典型的案例从架构、折叠和编排三个角度分析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当代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日本战术都市主义的“外之场”为线索,通过典型实践案例,介绍包括泉山垒威的公共空间政策再思考与社会实验、笠置秀纪和笹尾和宏的个人小型战术以及田村康一郎的场所营造在内的3个议题,总结了战术都市主义在日本近年来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特大城市在空间规划中对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量化指标要求。然而,在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服务人群通常被视为无差别的抽象个体,尚未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评估与差异化设计,在社区更新实践中由于缺乏整体评估和使用人群预判,导致空间同质化和使用效率低。四标四实空间系统为社区更新提供了精细量化评价的数据底座,本文以广州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例,针对老人、育龄妇女、幼儿三类使用率高、弱势主体在整体覆盖、步行便利等方面进行测度分析,以数据构建公共空间的人群画像和活动图谱,为公平与包容的社区更新提供评价方法和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6.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更新的跨学科协作中,文章试图在单纯物理景观之外,讨论以事件型互动为媒介的社区艺术形态。在以往社区更新实践中,艺术与建筑、设计之间,往往互为补益。如今,借鉴艺术敏感的发现力和差异性视角,社区艺术已然成为当下社区改造中动能激活的一种实践路径。艺术家应天齐曾在芜湖古城的改造中进行了一系列社区参与艺术的尝试。文章以芜湖古城改造计划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在当下都市更新计划中,社区艺术在居民体验上的交往价值,以及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是指当代景观介入城市系统,营造人与自然对话的城市开放空间,重塑城市功能和秩序,用以解决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的理论方法。本文介绍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定义与内涵;结合天津桥园公园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了桥园公园采用的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设计方法:城市-自然谱系构建,生态修复设计与休闲空间营造,旨在提出对其他城市设计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更新发展不协调的背景之下,研究反思肇庆古城墙保护规划下公共空间与周边社区的整合优化问题,提出从空间整合的视角出发,分析古城墙东段与周边社区商业空间的相互关系,并融合营造以形成有序的公共空间系统.在研究总结出动线交互、构建景观骨架等公共空间整合营造策略的同时,认为应提高城墙场景营造及转换引导以增强步行体验,并在社区选点进行场所营造方面的微更新操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西方品牌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综合了包括品牌景观、品牌之城、品牌中心、新公司城镇等多视角下关于品牌公司影响城市空间的研究.结合品牌营销和城市设计的视角,将品牌都市主义研究归纳为品牌形象景观、品牌体验空间、品牌城市营造3个议题,分别讨论品牌与空间关系、空间表现形式、空间设计建议,搭建品牌都市主义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老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城市存量空间优化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福州市台江区新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小数据与信息大数据互补结合的多元数据,探究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并进行调研结果分析,为下一步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提供有效数据及科学依据。分析所得结果以期为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注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吴仪  赵杨 《山西建筑》2024,(6):175-179
在人口老龄化及城市精细化高品质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小城市中青年人口向大型城市流动而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与生活社区交织的中小尺度滨河空间适老化景观亟待更新。为探索中小城市滨水空间适老化景观更新路径,以赣州市章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根据PSPL调研法的“12个关键词”结合SD语义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对场地的环境空间和活动空间适老化指标进行评价,再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计数、问卷和访谈法调研场地的公共空间现状和公共生活现状,从滨水环境空间和老年活动空间两个视角出发,提出针对空间防护性、舒适性、愉悦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里 《城市住宅》2022,29(2):176-178
社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间单位.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生命周期,优化公共空间,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实现社区的自我更新.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分析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影响因素,从公共设施、交通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苏家屯路为例,以区域内的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分析找出老旧街区景观的更新重点,从绿化营造、优化慢行系统、激活公共空间、文化传承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街区重构策略,充分考虑景观、空间、功能三者之间逻辑推演关系及互补性,弥补封闭式社区的不足、打破现有的居住现状、建立良好的居住群关系和有效地提高老社区街道生态化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