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城镇中高质量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于提升小城镇城市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总结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其活力营造的影响要素,并选取玉龙县中心区作为案例,探讨其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菲  朱逊  张安 《中国园林》2020,36(3):92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城市正面临着传统风貌消失,面貌趋同,缺乏特色性等问题,文章通过挖掘梳理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城市文化,分析其内涵特征,从城市空间载体和城市符号载体两方面内容构建其核心区城市设计研究策略:整合生态自然环境、建构公共空间网络、规划台商投资活力区、新旧形态整合共生,进而探索利用城市设计要素表现城市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环  徐雷 《建筑与文化》2021,(9):143-145
新时代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方式将由高速的"增量开发"模式向高质的"存量更新"模式转变.城市商业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及城市活力的展示门户,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存在趋同性及低效性等问题.文章通过瓯海漫游天地修补更新的设计实践,基于对城市街区外部空间形态改造与活力形态学要素展开研究,进而分析论证形成活力营造策略,试图为相关城市公共空间的修补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引发的思考,研究对于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的需求,了解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各个要素,深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表达及人性化设计原则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以丰富整个城市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范雅婷  章明 《中国园林》2023,39(2):77-83
城市滨水区更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确实发挥着集聚公众活跃社会、升级产业提振经济等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新工具和新数据的普及,基于城市空间类型形态的空间要素测度及基于时空行为和功能设施的空间活力测度均取得大幅进展。因此,从时间、空间分异角度跟踪循证深圳茅洲河碧道更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其建设周期始末状态进行比对分析,尝试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社会活力的复兴和经济活力的提振,从而探究滨水公共空间要素更新对活力变化的影响作用。在时空分异视角下对滨水更新跟踪测度的研究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包括多样功能的置入、场所品质的提升等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更新,从不同程度上带来了空间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人们日常活动息息相关,本应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很低,难以应对减量提质的新时期城市发展诉求。本文试图引入城市治理理念,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协作的治理模式来充分表达和协调人们的多元诉求。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以"掌舵人"的身份,依托精细化、智能化的手段,注入多元文化要素,调和市场和社会力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内涵,为城市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开展经常性户外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剧增,城市生活逐渐向快节奏,简单化转变,城市问题逐渐暴露,城市活力丧失,人际关系冷漠。文章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来达到增强空间活力,吸引人群活动,促进人群交往,丰富城市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江宇 《南方建筑》2006,(3):102-104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征和特征的物质体现,公共空间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功能的多样性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公共空间的活力来源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适宜的尺度,优美的景观环境,文化的传承等要素。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枢纽站是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其站域城市环境具有特殊复杂性。公共空间作为站域空间组织的核心要素,对城市秩序、效率和活力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东京涩谷站、新加坡市政厅站和香港中环站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基础,从空间结构维度、使用维度和运作维度三个方面提出站域公共空间"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汤超 《中外建筑》2010,(1):51-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公共空间存在种种弊病,比如形式单一、尺度失当、服务设施不足等,使城市公共空间因使用不便而缺乏活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影响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及塑造空间活力的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生命城市"及"生命要素"两个概念为基础,描述城市"绿街"的内涵及类型,进而从城市设计角度讨论塑造"绿街"的思路和手段。试图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中各种资源的系统整合,使街道由单纯的"灰色通行空间"变为安全、有活力的"绿色生活空间",成为集交通、生态、生活和社交于一体的活力廊道,为宜居城市、公平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否有活力对整个城市的活力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激发上海"巨富长"街区街道活力的空间品质要素进行研究,从多元的建筑风格、宜人的街道尺度和高品质的街道界面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试为街道活力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雁  吴森 《室内设计》2012,93(4):48-54
西南山地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城镇的公共空间是其历史文化资源、邻里社会结构、地域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建设的失序,公共空间的特色正快速丧失,空间活力日益消褪。本文尝试以潼南双江镇为例解析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平衡的有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户外环境的每一处空间设计对人类外部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发展,城市特色逐渐消失,公共空间缺乏人性关怀,从而导致人类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丧失,城市活力减弱。文章以解放碑商业步行街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其空间类型、要素、尺度着手,分析空间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人、空间与城市活力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城市滨水区虽经精心设计,但使用人群不多,因而缺乏城市活力。驻留活动是基于对环境的偏好或影响而产生的脚步放慢、逗留及交往等行为,真实反映了周边环境的友好程度,也最直接地反映了滨水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本文以上海黄浦江沿岸浦东滨江公园和徐汇滨江的25个滨水公共空间为对象,采用行为地图记录驻留活动数据,选取基面、岸线、功能和设施等公共空间要素,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行为地图和要素分布图的叠加分析等,探讨不同滨水公共空间要素对驻留活动的影响,找寻显著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滨水公共空间驻留活力提升的对策,包括提高过渡基面的空间吸引力,加强岸线与水体的互渗,增设平民化且灵活的功能,鼓励设施复合利用等。最后,从考量指标方面指出:驻留率和驻留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而驻留线密度和驻留面密度也是评判滨水公共空间吸引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生活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以物质空间设计为载体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维度问题,从建筑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设计两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城市建设向注重活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公共产品、公共空间、历史人文载体的角度重新认识街道,思考街道在新时期城市设计、街区更新及城市双修中的作用。提出与街道价值转型相适应的街道设计策略,强调人性化导向、街道定位与一体化统筹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上海街道实践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和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似已深入人心,但面对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形态和功能日趋复杂与多元的城市,什么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城市究竟怎样才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本文在深入剖析城市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活力复兴为例,依据笔者团队多年的实践和在地观察,从城市的"对话"功能和空间活力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了城市活力中心区公共空间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构成要素,及其有效空间干预手段,为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微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由行为分析、需求分析、制定策略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场所观察法、实地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了解公共开放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探讨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确立整合设计的策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为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