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薛立新  龙彬 《新建筑》2011,(6):118-120
“建筑”现行内涵的功利与暧昧,是当代建筑粗糙、乏味的主要根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architecture”、“营造”与“建筑”三者的内涵.通过将“建筑”与“architecture”及“营造”分别比较,审视了“建筑”的现行内涵;并对其内涵提出了新诠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不只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史 《建筑师》2007,(3):69-74
“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是中国建筑、中西建筑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却是一个不成立的伪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五材并用”的传统和“土木之功”的表述的分析,否定了以“木”具有“阳”,“生”等“意义”来阐释中国建筑木结构体系成于“阴阳”、“五行”等说;提出了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结构形式,中国建筑都不局限于木的观点。作者认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走出以木结构为主的局限,希望建立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建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隈研吾开始关注建筑内部和外部的对立状况,他批判对那种以“肌理贴面”为手段的“表层”处理,并转向以材料为媒介,通过突出其本身的特质,例如厚度、透光能力、断面的质地、疏密程度等等,来建立建筑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的设计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隈研吾十分自然地从日本传统建筑中汲取了营养——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对地方工艺的提炼和再诠释,在视觉上营造出的轻盈感——使他的许多作品都散发出一种东方式的“和风”和“禅意”味道. 隈研吾认为,自己对于建筑的研究着眼于“如何使用天然的材料创造出空气感和开放的充满阳光的空间.这些建筑材料一定要灵活并且开放;结构要和谐,对人友好.所有的材料都要轻且温柔;结构的规划和通风系统可以让光线通过过滤进入室内.……只有运用前面提到的方式才能让建筑与自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2024,(3):38-39
<正>影像馆设计始于对建筑、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现存的生态湿地环境揭示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连接,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司空见惯的城市建筑景观的差异性角度,建筑与人、自然的关系“等价”,以共存共生的方式共面世界。建筑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自足体”,使用白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高度集约化、现场一体化浇筑的建造方式,既是对建筑诗意的原初凝练,又是对中国传统“惜物”观念的思考与回应。  相似文献   

5.
建筑应充分重视环境因素,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为环境增色.研究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是“如何”构筑成的;而探究其深层的文化意识,则可使我们了解到建筑“为何”而得如此形式,正确理解、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创造出适应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并以西安钟、鼓楼广场工程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王绍森 《新建筑》2014,(3):78-81
针对建筑设计的真实存在及内心世界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应采取谦恭的态度和自由的方式,形成真实环境下的“弱建筑”和抽象环境下的“若建筑”,其中“弱建筑”可以在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区别体现对环境的关照,强调客观理性,立足现实;“若建筑”则是以建筑的原理感悟城市与建筑,并抽象表达环境存在,强调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抽象性,自由畅想。并结合设计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朱剑飞 《建筑师》2024,(1):11-15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过程中的经验.通过实践表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立法和政府采取的经济“激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将成为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10.
会议展览     
“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论坛”在榕举办;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及防震抗灾研讨会;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世界建筑节;亚洲建协第13次亚洲建筑师大会.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教育学界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为研究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与环境模式奠定了基础。归纳整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及教学方法;探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素质教育的意向与教学方法;并在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开展开放式教育成功经验(教育组织方法,学习方法,建筑空间,建筑环境创造)的基础上,研究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进而探讨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华章  张炼 《重庆建筑》2015,(12):13-16
大国重器,而当下最关系到国家发展、人类文明的重器必然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模式、教育建筑创作已经逐步脱离了传统单一模式,向着更加自由、灵活、符合学生人性需求的方向发展,该文基于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分析了我国当下教学建筑设计中,创新性空间的必要性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建筑设计课程中生态教育滞后、教学模式与实际应用相违背等现象,分析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多数高校建筑学课程体系设置与分布,探讨了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从观念上树立比较牢固的生态意识,并提出将生态思想融入全程建筑教学中,采用开放式、交叉式、流水式和总结式教学模式,在建筑教育中普及生态思想,强化动手能力,最终使生态建筑教育成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德国拉尔夫·约翰尼斯教授创建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型MADE,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和在建筑设计教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并以建筑师职业实践内容与埃森大学建筑系教学成果为例,探讨了建筑教育在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对教学步骤与模式的适应性需求,对当前中国建筑教育人才培养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建筑教育在传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并以此目标形成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模式。文章提出了以小组合作模式、角色互动模式和模拟竞标模式为内容的全新教育模式,旨在强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项目演说三种执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校建筑学科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为出发点,阐述了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艺术馆的设计特点、平面布局及外部形态的塑造,对比证明该艺术馆设计遵从着满足教育新模式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两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喆  刘刚  张建 《建筑学报》2007,(1):15-17
提出生态教育应成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教育,建构全面的生态建筑知识体系应是生态建筑教育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和建立以设计为轴线的整体式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已成为潮流,而传统的平面二维建筑教育方式一直在我国高校建筑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式的三维建筑教育方式又该如何定位?文章通过分析对比二者的特点及作用,探讨建筑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培养体系的分化是当前建筑学教育形态变化的突出主题。由于教育目标和建设导向差异,不同院校在培养训练阶段具有特定的教学模式、方法与制度。文章综合建筑学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论述不同阶段的训练课程、设计实验的组织方式;针对教学路径和效果解析,提出多元评价下的教学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营造学社初期建筑历史文献研究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峰  王其亨  陈健 《建筑创作》2006,4(12):153-158
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初期,以校勘《营造法式》为开端,进行了一系列的与营造相关的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后续田野调查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考证与实物调查相结合更使得学社产生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解放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影响、观念的变化、学科划分的局限等因素,建筑历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型制构造技术等法式研究上,缺失了对文献的研习,造成建筑历史研究缺乏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研究后劲不足。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献学方面的成果,可以为当前的建筑历史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