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沌空间——21世纪中国建筑哲学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论:至 20世纪中叶,中国古典传统建筑 进化过程宣告结束 1950—2000年,中国建筑体系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后传统·前现代”过度阶段。进入21世纪世界建筑多元文化系统,混沌空间’将逐步成为中国建筑哲学整顿框架的一个基点。 在科学史评价领域曾经出现一项见解:20世纪人类科学成就之列,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尤为突出。 米切尔·费根堡是一位美国粒子物理学家,1974年开始关于混沌及有序与无序的研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期间,费根堡发现了与混沌理论相关的“隐秩序”。随着混沌理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与"逆国际化"的混沌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万不要以为现代建筑发展已经登峰造极地球表面人类空间的所有构成在宇宙时间序列都只是刚刚开始。即使是“五千年文明”也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瞬间。其实,人类在生存空间构成方面的进化至今仍然处于混沌时期。无数空间表层错觉、幻觉、假象、迷信和盲目崇拜导致人类对于建筑与城市的心态浮躁直至分裂——这是混沌空间的底层。如果以全球视野透视世界建筑状况,可以发现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一片土地上建筑与城市普遍呈现种非秩序现象——这是混沌空间的中间。建筑哲学贫困,建筑信仰危机——这是混沌空间的上层领域。  相似文献   

3.
共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与艺术哲学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原为生物名词。系指两种生物互不侵害,互相需要,彼此共存的状态。将这个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念用于对继承与刨新,历史与未来,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科学与艺术的认识,即所谓“共生”思想。共生哲学是对学院派所抛弃的非正统以重新评价;对现代流派的历史虚无主义以纠正的哲学。哲学观念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从属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它也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人类全部活动的目的是追求生存与发展,向自然索取使用价值。不同历史时  相似文献   

4.
混沌作为一门新兴科学,20世纪物理科学中第三次大革命,具有滑时代的意义。混沌理论代表的革命是关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即宏观世界)中具有人类尺度的对象的科学。混沌现象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观念。本文对混沌理论和分形作了有关简要介绍,并从几何学,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混沌思想和理论对城市规划研究带来的启发和新的视角,希望能引起规划师们对混沌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张杰  陈洋 《建筑与文化》2020,(9):211-212
感性在人类认识和表达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后现代主义以来,人类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产业的兴起,人类与人造世界越来越密切,离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界更远,人类开始寻找产品中的情感归宿,使得室内软装家具高科技+高情感成为必然。感性化的语境成为室内软装中家具设计的符号元素,文章从西方与中国家具发展的历程,以及西方感性哲学、非理性思维视角,解析室内家具设计感性化趋向因素。  相似文献   

6.
建筑承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信息,是人类思想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它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而含蓄的意义,所以对建筑空间予以的理解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它通过建筑哲学这个桥梁指导建筑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建筑哲学和建筑科学体系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科普工作是建筑界的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的思路,我国住宅建设方面的七个脱节,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城市、建筑与人的生存、发展等内容。(此为“建筑哲学概论”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的范式来划定自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的范式时所面临的诸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的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的过分自负。  相似文献   

9.
在漫漫人类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典型产物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用自然观认识世界的方法,来分析人类进化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从自然观的角度探求人与城这两个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因素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世界,乃至人类自身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定量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从过去模糊的、粗浅的认识到现在精确的、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尝试对园林空间的模糊性进行深入探究。首先阐释了模糊性的概念及对园林艺术的作用,并探究了园林中视觉模糊的形成机制及检验方法。在此基础上,验证了现存江南园林空间的视觉模糊状况。最后,对视觉模糊的具体构建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
认识自我始终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近代以来,这样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的统一性却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智识的增长和实证科学的进步,形而上学,神学,数学,物理学,甚至心理学都相继承担了对思考人的问题的领导权并且独断地规定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于人的认识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虽然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仍然可以感觉的到,但是对于人的认识的统一性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了。针对这一问题,卡西尔提出了以符号形式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他主张人类文化的一种功能性的统一而不是追求一个同一的分母,将人类文化各种形态都理解为一种符号形式的转换从而真正地打开了人类真正的自由的世界—理想与文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1)
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在多重意义上,它与其他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连续的:(1)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像其他各门科学一样,哲学也是探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它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总体努力的一部分。(2)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哲学与常识和科学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正像科学方法是常识方法的精致化一样,哲学方法也是对常识方法和科学方法的提炼和总结。(3)就其效用而言,哲学和科学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过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4)通过哲学史来学习哲学和进入哲学,通过批判地反思先前的哲学理论,开拓新的领域、使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论来发展哲学,这才是看待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5)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如下两个说法只是想当然,似是而非:科学依赖观察和实验,哲学诉诸诠释和理解;科学重点关注"实然"(事情实际上怎么样),哲学重点关注"应然"(事情应该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哲学的不断丰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两者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与哲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1)
21世纪,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世界的变化,追问人类社会不朽的话题,中国贡献给人类的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学,它应当给人类提供思想超越和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智慧既决定和制约人类的思想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着哲学的基本思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共居在一个地球上,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哲学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就难以形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哲学话语面临着六个凸显的问题: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话语体系中心、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普遍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对话、和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这种话语困境迫切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构建新的哲学话语系统。有了这种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协调的方式、交往交流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智慧,取得共识,以有效地进行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其中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哲学自信和哲学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首要的标准是准确,但是模糊语言逐渐成为新闻语言中一个客观必然的存在形式,这一必然是语言本身的属性,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9)
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性特点实在是源远流长,高中语文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除了小学、初中时已讲过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大多数具有"不确定性"。对这些内容,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不留余地地、完整无缺地传授给学生,高中语文中的许多结论与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从大语文的观念看,高中语文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人文艺术等无所不包,又很难讲清孰主孰次,真是"模糊"得可以。当然,"模糊"并非不要正确、严密、清晰,而是"看似模模糊糊处,却是明明白白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7)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实验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1)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种新型的世界哲学,新型的世界哲学需要从人类的哲学传统,主要是中西印哲学传统中去吸取力量,看待中西印哲学的新方式应为理解其特质提供新的视点:西方哲学重空间,印度哲学重时间,中国哲学时空兼顾。西方哲学这一特质使之引导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特质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真理的一面,印度哲学和中国亦是如此。新型的世界哲学应由中西印哲学的特质共同形成。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6,(12)
西方建筑史作为世界建筑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建筑的发展过程,但它可以作为世界建筑史的一个缩影。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一直都在完善材料、结构技术和设备,完善着建筑形制。而建筑史其实是建筑空间的不断变化得到完善的历史。沿着古典时期以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建筑、当代建筑的脉络,观察建筑空间的动态变化,加深对建筑史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